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走进青阳 > 历史文化 > 历史名人

红色回眸:方志敏北上过陵阳

作者:李建民 信息来源:池阳史志苑 发布时间: 2025-10-15 16:43
[字号:默认 超大]

方志敏(1899-1935),男,汉族,1899年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一个世代务农之家,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早期中国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他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第十军的主要创建人。他“两条半枪闹革命”开创的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主席评价为“方志敏式”的农村革命根据地。1935年1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北上途中,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不幸被捕,被押解在国民党南昌监狱。同年8月,方志敏英勇就义,时年36岁。他在狱中用敌人提供劝降的纸笔,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动人篇章,饱含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后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成为影响了几代人的红色经典。根据党史资料记载,在青阳县陵阳镇,也流传着不少有关方志敏率红十军团北上路过陵阳时的红色故事。
    北上过陵阳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野心不死,触角仍在延伸,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一方面对日寇的侵犯退让妥协,另一方面却加紧镇压工农武装革命。1933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军队向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面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关系的新变化,1934年夏,中共中央决定抽调主力红军一部,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1934年11月4日,中央军委电令红七军团与闽浙赣军区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保卫老苏区,出击浙皖边创建新苏区。为加强对大部队外线作战的领导,决定由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5人组成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为主席,随红十军团行动。
红十军团在方志敏等军首长的领导下,于1934年11月至1935年1月转战于浙皖边、浙赣边和皖南山区。1934年12月13日,红十军团沿屯溪至青阳的公路向北挺进。次日,在太平谭家桥打了一场伏击战。15日经旌德庙首、孙村向泾县茂林转移。16日经茂林折向西,进至太平新丰一带。17日经过青阳县陵阳镇。
    智袭泥田岭
    得知红军要路过陵阳,国民党驻陵阳自卫团团长孙开梅,派排长吴炳霖带30多个团丁,先到青阳与太平交界的泥田岭(离陵阳10里左右)埋伏。一是为了躲避,二是伺机交战。富有作战经验的红军,派出一名女侦察员坐着轿子,化妆成岭下苏村大地主“苏百万”家里的人,与一帮随从们带着东西径直上了岭头。当吴炳霖盘问时,她以“躲避红军,投奔亲戚”搪塞过去。女侦察员下岭后,立即将侦悉情况报告了红军指挥员。红军先头部队化装成逃跑的大地主,有的坐轿子,有的背着东西,踉踉跄跄地奔泥田岭而来。行到岭上,吴炳霖刚想盘问,所有抬轿的、坐轿的、背东西的,在一声“打”的号令下,一齐抽出短枪,兵分三路,向团丁们射击。国民党排长吴炳霖见势不妙,遂带领几人逃走,其余团丁有的举手投降,有的在逃跑时被打死。孙开梅得知兵败,排长又逃走,自己也躲进了青阳县城。这一仗共俘虏了23人,缴获手提式轻机枪2挺,步枪20多支。
陵阳街上的土豪劣绅、保甲长们,此时也像热锅里的蚂蚁,不惜花一块钢洋(银元)一里路的高价雇轿子,争相外逃,弄得街上鸡飞狗跳。来不及跑掉的,便提心吊胆地东躲西藏。大地主宁维汉紧关大门躲进屋里,他手握两支短枪,紧张地在院内来回打转,红军战士翻墙入院将他擒获。
    一路播火种
    红军要路过陵阳的消息传来,街上的店员、职员、手工业者,学校的老师、学生以及十里八乡的老百姓纷纷赶来迎接红军。红军从当天8时左右,分几路纵队路过陵阳,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日暮时分还在继续挺进。红军一路吹着军号,以答谢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红军宣传队则到处张贴标语:“打倒土豪劣绅,消灭封建,打倒蒋介石!全体人民站起来!”有的战士向群众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铲富济贫的;还告诉群众,江西的地主恶霸都打到了,他们的土地已分给了穷人。当地群众自动设立了茶水站,并戴着绒布做的红袖章,跑前跑后给红军指战员端茶倒水。
    红军司令部设在陵阳街上“春和号”店内,方志敏(当时还在病中)穿着一件“豆沙”色毛衣,站在“春和号”门口,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他说:“现在日本帝国主义打进我们中国来了,我们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就是去打日本侵略者,为乡亲们保卫家园的;可是蒋介石反动派不去打日本侵略者,反而来屠杀红军,屠杀老百姓,我们能坐等国家沦亡吗?当然不能!所以,大家要行动起来,打倒日本侵略者,打倒蒋介石!”话音未落,人群中爆发出“红军万岁!”的口号,接着“打到日本侵略者!”、“打倒卖国贼蒋介石!”的口号一时响彻山镇。这天,陵阳街上商店照常开门营业,许多红军战士趁休息机会上街买东西,有的用银元,也有用“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印制的纸钞,通称“红票”。这事很快被方志敏发觉,他立即命令随军政治工作队人员黄礼华等人,挑着银元,挨店号询问,以“一比一”比价换回“红票”,足见方志敏治军何等严明。
    “春和号”对面的猪肉、豆腐店里有个员工叫吴良元,方志敏的警卫人员备了酒、鸡、肉等请他代做面食。当警卫战士带吴良元进入“春和号”账房内,只见一路有四道岗哨,里面坐着一位身着黄呢军服的人,旁边还站着两个警卫员,心想,这个官肯定不小。方志敏见吴良元进来,便和蔼地问长问短,并对他讲: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要革有钱人的命;等江山打下来,穷人当家作主,你就不再替人帮工了。他见方志敏平易近人,打心里佩服。下午4时许,方志敏等骑上白马、枣红马,率部向南阳进发。途中在所村宿营,司令部设在太平山房,方志敏住在陈先庆家,地下党桐山(所村)支部书记徐良如协助警卫人员布岗设哨。当晚,在九华山开会的皖南特委老李(名不详)和储宪章赶来向方志敏汇报了皖南党组织活动情况,并当面聆听了方志敏的指示。次日清晨,部队又向前挺进,李和储随部送行。当先头部队行至六都高路亭附近的老虎塔时,意外与国民党部队十一路军相遇,因敌强我弱,部队不得不停止向七都方向行进。当夜沿清溪河撤退至太平柯村根据地。在与李、储分别时,方志敏掏出丝绢赠与储以示纪念,并勉励储、李要继续发动群众坚持斗争。
红军路过陵阳时,还严惩了恶霸地主、劣绅。如商会会长陈月华、“春和号”大老板胡保和,奸商兼地主宁致革、宁青云,恶霸地主宁维汉等,并把没收土豪劣绅的粮食当场分给贫苦农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为了表达对红军的热爱、崇敬和怀念之情,当地群众自编了一些歌谣在民间传唱,如:“打倒土豪分田地,气死地主和劣绅”、“保甲长,颈子痒,红军到,头要掉”等。一些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陵阳游击队
    陵阳红军游击队是中共青阳县地方党组织的武装组织起源之一。红军路过陵阳时,皖南工委宁坤山等人找到方志敏,汇报了青阳党组织的建立和被破坏情况,要求帮助建立武装组织。方志敏听后叫红军某师政治部主任胡继庭挑选一个班的战士(11人11支枪),交由宁坤山领导。不日,宁坤山率部到陵阳,将原有的张大连、宁坤强带领的小游击队与其合并,正式组建了陵阳红军游击队。队长是一个老红军(太湖人,姓名不详),指导员由宁坤山担任,副指导员也是一个红军,整个游击队共18人。任务是:就地搜集枪支弹药,发展组织,以陵阳为中心展开武装斗争 ,创建根据地。
    1934年末,陵阳游击队经过大小十余次战斗以后,发展到40 余人(枪)。一天,太平红军游击队派杜富荣、杜江水送密信到青阳,请陵阳红军游击队前去协助暴动。
12月20日夜,宁坤山带领陵阳红军游击队匆匆赶到章村,与太平的曹祥麟、汪文波、雷金海等会合,随即在章村杜江水家召开会议,宣布暴动计划:(1)惩处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土豪劣绅(排有具体名单);(2)袭击岭下的大地主苏百万,夺取苏家枪支弹药,以武装红军游击队;(3)暴动后去向视情而定,或向江西苏区转移,或在当地建立新苏区。同时,还宣布了暴动的路线和组织纪律。会议决定,由曹祥麟任暴动总指挥。宁坤山作了会议总结,他说:“同志们,革命的暴风雨已经到来了,我们要勇敢地到暴风雨中去接受考验!今天晚上,我们的铁拳头就要把这一带的土豪劣绅打个稀巴烂,把敌人的反动气焰打下去,扬一扬我们的威风!”
    宁坤山带领队员们冲进“苏百万”家大院时,只有苏的儿子在家,游击队缴获了4支步枪,1支冲锋枪和一批弹药。次日凌晨游击队返回时,在一座庙宇里休息,被国民党八十八师1个营包围。实际上自陵阳红军游击队成立之日起,国民党青阳县政府就感到惶恐不安,下令国民党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坐镇陵阳,亲自率部“围剿”,并派密探四处搜集情报,因此,当太平之战发生时,孙部早就获悉游击队的行踪,随即调兵遣将追至太平,将游击队包围。当游击队发觉时,包围圈已经形成。宁坤山命令部队迅速抢占制高点,战士们勇猛冲上山顶,占领了3座小山,居高临下阻击多于自己几十倍的国民党军队。战斗从清晨打到暮晚,游击队弹药将尽,八十八师调动十几挺机枪组成火力网,对游击队形成钳击之势。为了避免更大损失,宁坤山命令部队将外衣脱下,挂在树枝上立即转移,冲出包围圈,他自己则带领几名战士殿后掩护,此时八十八师已至游击队阵地近旁,宁坤山身中3弹仍在坚持战斗。八十八师很快占领了游击队控制的3座小山,用机枪猛力扫射。天黑时,游击队分散突围后,陆续到达指定地点,队员们没有看见指导员。正欲寻时,只见副指导员手提两支枪气喘吁吁赶到,战士们忙问指导员的行踪,副指导员沉痛地告诉大家,为掩护部队转移,指导员牺牲了。
    这一仗后,八十八师在陵阳至石台、太平一线布防更加严密。游击队转移到贵池边界休整,总结了这次战斗的经验教训,产生了新的领导人,布置了今后斗争任务。由于宁坤山牺牲,加上八十八师连日“围剿”,部队行动十分困难,这时游击队还剩下20多人,在朱有理率领下于1935年2月活动至贵池齐村柯,与贵池、石台游击队汇合成立了青(阳)石(台)贵(池)游击大队,共170余人。月底,青石贵游击大队一部(原陵阳红军游击队)奉命返回青阳活动,在九华山活捉了国民党安徽省宣传部长,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1935年春,陵阳红军游击队扩大到150人,组建了一个连,连长王宏根,副连长何少传。此后游击队又扩大到250人。1936年初,青石贵游击大队奉命皖浙赣省委的指示,向宁(国)宣(城)一带进军,陵阳红军游击队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
    南阳穷人团
    南阳穷人团始称南阳“穷人会”。1931年早期党员闻宗波(大老闻)、王树思、王泥从潜山来到南阳,分别以挑货郎担、行医教书为掩护,从事秘密革命活动。经过秘密发动,于1934年上半年组织了以徐小宝、柯小二、鲍永烈等苦大仇深的贫苦农民为基础的“穷人会”,之后又发展了鲍平心、鲍桂有、王生等人,领导他们与地主、土豪劣绅作斗争。主要内容是:抗租抗息,抗抬高谷价,为穷人鸣不平。“穷人会”很快发展到30多人,后来,王树思离开“穷人会”参加了红军游击队。一日,王树思等17名游击队员来到“穷人会”筹粮,柯小二白天到南阳街进行了侦查,当晚11点左右,由柯小二带路,王树思率领游击队,冲进作恶多端的联保主任鲍国祥开的“小泰漕坊”(兼营布什)内,缴获了一批布匹和现金。1934年底,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路过陵阳经南阳进入石台,这一路“唤起民众”使得南阳群众的革命热情迅速高涨起来,加上宣传上说加入“穷人会”就是加入红军,一时间入会的人越来越多,“穷人会”随即改成“穷人团”。徐小宝任团长,柯小二任副团长,鲍永烈任组织委员。这时,“穷人团”实际上已成为青阳地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外围组织。
   “穷人团”,顾名思义是穷人的组织,参加这个组织的人,都是一些无田无地、出卖劳力、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开会多半在山头上,在徐小宝家也开过几次会。会议内容主要是启发贫苦农民的阶级觉悟,说明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地主的剥削,反动派的欺压,只有打到地主,打到反动派,穷人才能翻身。
   “穷人团”的工作,主要是搜集国民党地方军政情况,搜集地主、士绅等占有土地及利用土地放高利贷剥削农民的情况,然后将搜集的情报向红军游击队汇报,有时给红军游击队送信、打听消息。方志敏率红十军团经陵阳到南阳时,“穷人团”曾赶到三溪口迎接,派人搭棚,送柴送米,给红军做向导。
   1935年4月13日,“穷人团”干部在柯家村柯小二家开会,主持这次会议的是从贵池刘街乡齐村柯来的柯某,他身上还带有短枪。会上,主要讨论集体参加大部队的事情,由于警惕性不高,关门开会,屋外没有放哨,叛徒鲍有金告了密。国民党八十八师派来一个连,包围了会场,当即捕走了徐小宝、柯小二、王根银、鲍永烈、柯少仁、柯小佩6人。主持会议的柯某从后门冲出,被国民党伏兵乱枪打死,手枪被抢走。21日,徐小宝、柯小二、王根银被国民党枪杀在青阳南门外的乌龟坟。同时被抓走的鲍永烈、柯小二,在徐小宝等牺牲的刑场上陪斩后释放。不久,国民党保长陈世康、联保主任项德如,报请国民党青阳县政府,派来国民党军七十八师一个连的部队,由连长谭凯带领进驻南阳,开展“红军地方人员自首登记”。并召开群众大会,对照“穷人团”的名单,点名扣留,听候审讯。“穷人团”的组织从此解散。
   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北上路过陵阳时,一路传播革命火种,有力地促进了陵阳地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同时,对唤起陵阳地区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热情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