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走进青阳 > 历史文化 > 历史名人

现、当代烈士功臣公仆

阅读次数: 6022 作者: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青阳政府网 发布时间: 2014-04-04 11:25
[字体:]
    
  宁坤山(1910~1934)
  青阳陵阳兰溪张家塝人,出身于贫苦农家。民国21年(1932)底,于南阳湾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青阳特别支部分管农运工作。民国23年1月起,先后任中共陵阳特别支部书记、皖南工委委员、陵阳区委书记。期间,分别在南阳湾组建“穷人会”,在沙济组织“破衣会”,在石埭、太平等地组织“土地会”,以壮大共产党外围组织。是年7月,因策动驻陵阳镇的县保安队士兵反正,事泄被捕入狱。狱中虽遭敌人多次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并向监内难友宣传革命道理,组织进行“反饥饿斗争”。3个月后交保获释出狱,继续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同年12月中旬,红十军团路过陵阳时,宁坤山面晤方志敏等红军领导,请求帮助建立地方游击队。该军团某师留下11人(枪),与当地革命群众组建陵阳红军游击队。宁坤山任指导员,率领这支革命武装,活动于青贵、青石、青太交界地带,打土豪,杀劣绅,迅即发展到40馀人。是月下旬,率队奔袭太平县杜家村苏百万家,缴获4支步枪、1支冲锋枪和一批弹药,取得“杜家村暴动”的胜利。当其率队回归行至杜家山时,与国民党军八十八师1个营遭遇。危急中,宁坤山指挥队员多次击退敌军进攻,傍晚时命令队员分散突围,自己带1名战士掩护。激战中多处负伤,仍继续指挥战斗,直至英勇牺牲。
  吴家元(1923~1943)
  名水子,又名江潮,青阳县木镇河北街人。少时,受进步教师李景伯熏陶,向往革命。民国27年(1938)秋,由李介绍加入青阳抗日动委会第一特种工作团,任儿童话剧队长。常脚穿草鞋,肩挑服装道具,带队到各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演出。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3月,家元说服父母和未婚妻,赴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结业后,任新四军老四团一营三连连长。民国32年7月23日,该连奉令由营教导员祝立平率领,从江苏溧水开赴安徽宣城金宝圩一带,恢复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行至大官圩东南时,祝决定亲自带人去侦察,命吴家元指挥所部就地隐蔽,寻机袭敌。翌日下午6时,汉奸吴三瞎子带领70多名日伪军突至,吴家元迅即指挥部队撤离,正当敌人行将残害村民时,又突然回师反击,毙日军小队长1人、伪军数人,随即转移至大官圩北部。26日,祝立平回大官圩,决定部队两日内冲过敌人数道封锁线,进军金宝圩。29日,部队行经戴家坝休息时,忽遭吴三瞎子带领数百名日伪军包围。在严重关头,祝立平叛变投敌。吴家元在内奸外敌夹击逆境中,毅然指挥部队连续击退敌人4次冲锋,率部突围时,不幸腹部中弹,肠流腹外,遂左手托肠,右手持枪,继续指挥战斗,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
  熊筱春(1919~1947)
  青阳县九华桥庵人,出身于贫苦农家。初以种田为业,后在九华山寺庙当厨工度日。民国35年(1946)加入游击队,奉令为孙举东部秘密搜集和传递情报。同年在九华山百岁宫帮厨,发现该寺及通慧庵和尚勾结国民党暗藏枪支,游击队据其情报,一举缴获步枪5支。此后熊筱春转移至青峭湾任民兵中队长,以纸槽工人身份为掩护,在大古岭至九华山一带开展游击活动。民国36年春,县常备队李效廉部偷袭下闵园,熊筱春不幸被捕,由于百岁宫、通慧庵住持告密,被绑至香炉石杀害,并割下左耳示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将熊筱春遗骸安葬于九华街上口,并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洪广(1904~1948)
  原名秀荣,贫农出身,青阳县乔木乡湖塘村人。民国23年(1934)大旱,乡民大都断炊,洪广出面向洪氏公堂借粮不得,愤而率众开仓,因此被开除族籍,驱逐出村。民国26年,任村农抗会主席,发动贫苦乡民,开展抗粮抗租、减租减息活动,深得拥戴。民国28年,洪广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乔木区安民支部书记。“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北撤,乔木境内中共秘密组织遭破坏,洪广举家迁至南陵县大格里隐蔽。民国34年,洪广与中共组织接上关系,被任为中共乔木乡长。翌年起,先后组建自卫队、农民协会、妇女会等群众团体,在各保普遍建立民兵组织,并在部分村建立中共支部。民国36年春荒,组织农民群众夺取洪氏公堂存粮6万馀斤。其曾族孙洪应财“皖南事变”后叛变自首,多次暗送情报给国民党,使游击队蒙受损失,洪广毅然将其处决暴尸路口,引诱县常备队及乔木乡兵出动,并率部伏击,毙、伤11人,俘10人,缴获步枪10支。民国37年6月末,国民党军十三旅清剿宾山游击队,洪广带1名战士去二酉找中共县委联系,行至大叶岭猝与敌遭遇被俘。在狱中,不畏严刑逼供,不为名利诱降所动。赴刑时,昂首阔步,慷慨就义。
  程新荣(1920~1948)
  乳名丫头,青阳县酉华金家冲人。民国34年(1945)底,加入中共铜青南游击队,负责侦察石安、乔木、木镇一带敌情,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6年6月,率领二酉保民兵协同游击队摧毁宾阴乡公所,随任宾阴乡人民政府乡队副。其后曾发动群众,清算二酉保长侵吞的1.2万馀斤积谷,完成扩建人民武装、收交爱国公粮等任务,并带领民兵,处决作恶多端的县常备队队副。翌年元月赴苏家冲侦察敌情时,因天黑路滑,下山时惊动路旁埋伏的敌军,不幸被捕。在敌人严刑逼供下坚贞不屈,于2月28日夜间被秘密杀害。
  王克东(1932~1968)
  原名宗汉,江苏建湖县人,出身贫农家庭。民国37年初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华中新华日报社译电员、支前指挥部机要员。后随军南下,任《合肥日报》、《安庆报》报务员。由于工作勤奋,多次受到陈丕显、曹荻秋等领导人表扬。194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3月调至中共安庆地委工作。1952年7月,主动请调潜山县工作,先后任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曾出席林业部召开的先进代表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1961年3月,王克东由安庆专区科委副主任调任中共青阳县委书记。到任两年,即走访全县各社队,踏遍青阳山山水水,并深入农村基层蹲点,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时主持制订《青阳县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任职期间坚持以身作则,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严令部属不准用公款请客送礼。1965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陪同越南胡志明主席途经青阳时,由于自己没有像样服装,只得临时向别人借穿1件蓝卡叽制服去接待。
  “文革”中,王克东身处“造反派”不断冲击“批斗”的艰难境地,仍然坚持工作。1967年1月21日,县委机关遭打砸,他关照县委其他领导同志到安全地方暂避,只身坚守岗位。一次县委工作人员见他屡被围攻,精力疲困,寻机引其至档案室休息,他为避免档案室遭受冲击破坏而毅然离开。由于连月遭受“造反派”摧残,身心交瘁,致心脏病突发,于1968年3月猝逝。
  田禾(1902~1971)
  名维祺,青阳乔木人。民国12年(1923),毕业于青阳第一高级小学,考入县师范讲习所,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曾带领学员上街举行反日游行,宣传抵制日货。毕业后,历任乔木、杨田等小学教员。民国27年日军侵扰县境,田禾毅然参加县动委会特工团,投入抗日救亡活动。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中共乔木区委书记,9月任县委组织部长。其间,在乔木地区发展一批共产党员,并组建农抗会、妇女协会等革命群众组织。是年冬,由党组织安排,赴泾县云岭参加新四军。民国31年起,先后任镇江、丹阳、金山、句容等县中共县委秘书、县财政科长、苏南行署粮食局长等职。在反“清乡”、反“清剿”中,多次出生入死,袭击敌人岗哨,在敌占区内收缴公粮折金,以确保部队粮食供给。一次突出敌人包围圈时,自身衣物舍弃一空,文件与公款毫无损失。1949年后,历任南京市粮食搬运公司经理兼党总支书记、市交通局长等职,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克服困难,出色完成粮食调运和供应任务。1953年7月,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曾以《献身财经工作的共产党员——田禾》为题,同时在南京《新华日报》及上海《解放日报》发表通讯。1971年病逝于南京。
  尹彬(1905~1973)
  原名英华,又名润松、菊阶,青阳县丁桥石壁村人。出身农家,8岁即帮工放牛,15岁扛长工。20岁起,回家佃种薄田数亩,冬闲时运卖柴炭度日。经自学,初识文字。民国28年(1939)6月,新四军派老红军刘妹钟到石壁组建抗日游击队,尹彬带头报名参加,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初奉命回茗山,在日伪军占领区开展工作。至民国32年,先后组建茗山、涧明、天明等3个乡民兵队和游击队,创建童埠区队和区抗日民兵武装,开辟以茗山为中心的童埠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所属各乡建立共产党基层组织、政权及农抗会。并多次粉碎日伪军“清乡”扫荡,巩固并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期间,尹彬任中共铜、青、南工委委员,率部在茗山一带进行游击战争。曾长途奔袭,先后夺取石壁、乔木乡公所,缴枪80馀支,处决顽固助敌的乡、保长5人。民国36年底,国民党军六十三师一个加强营和县常备队大举进剿茗山游击区。尹彬率部分散隐蔽,声东击西,神出鬼没,使敌人到处扑空,疲于奔命。同时注意团结当地开明士绅,以争取其暗中支持游击队活动。翌年冬,在敌军严密包围封锁下,尹彬所部弹尽粮绝,遂令部队分散突围,自己只身殿后,在大通附近老鼠石丛山中,忍饥受冻坚持7昼夜。脱险后,迅速集合部队,做迎接大军渡江的战斗准备。
  1949年4月23日,尹彬率部进入蓉城,任县军管会副主任兼首任县长。其后,历任中共巢县县委书记、泾县县委副书记等职。1973年病逝。
  沈兰村(1910~1982)
  原名赞成,青阳县城东里分沈人。民国24年(1935)前后,在本村教私塾(后改国民小学)。博学多才,正直热情,常帮助民众对抗贪官污吏,在当地颇有名望。民国27年夏,受共产党员苏拓夫影响,与陈法周、许英汉、许章法等青年教师组建儿童抗日救亡工作团,内设儿童话剧队,沈先后任副团长、团长,亲自编导话剧,率领队员到各地巡回演出,并给儿童补习文化。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秋,经中共党组织安排,以国民党杨田镇长的公开身分,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常赤脚穿草鞋为民众办事,深受群众爱戴。民国29年11月,因身份被敌特察觉,调至中共皖南特委机关工作。翌年5月,受命至江北汤家沟开展工作,后调繁昌、铜陵等县,历任区长、宣传部长、公安局长等职。在敌伪顽夹击的险恶环境中,出生入死,组织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民国34年10月随军北撤,任干部队指导员。翌年起,调任山东大学预科部主任。民国37年随解放大军南下,任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直属于部队支部书记。翌年,先后任中共江淮5地委组织科长、皖北5专署公安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沈兰村先后任芜湖市公安局副局长、检察院检察长和省公安厅处长。1954年5月,调至中央司法部门工作,历任中国司法部秘书主任、司法部教育、法令编纂司副司长、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委员及研究室副主任、司法部行政厅副厅长及办公厅顾问等职。1956年曾以中国法学家身分,出任海事仲裁委员会委员。从事司法工作30馀年,一直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专注于司法研究和司法院校建设。患病以后,犹念念不忘完善国家司法制度,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陈文堃(1915~1982)
  青阳县陵阳所村人。少时就读私塾,稍长随父务农。17岁起,先后在庙前中药店及蚌埠利丰商号学徒。民国22年(1933)壮丁中签,应征到县常备队服役。民国28年3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小组长,后任县常备队中共秘密支部书记。翌年初,中共青阳县委组织部长陈宗汉被国民党密捕,经党组织多方营救未果。陈文堃提出“走马换将”的办法,即由其率领8名常备队士兵去南陵县购置冬装用布,行经三里店时,让预约埋伏的新四军“捕获”,迫使国民党接受谈判,使陈宗汉获释。
  民国36年县常备队扩编,陈升任第四中队队长。面对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他将共产党员安排为班、排长,又和县常备队“十大巨头”结拜把兄弟,为其后长期虎穴斗争打下基础。是年10月,青阳、南陵两县常备队奉令联合“清剿”毗邻山区游击队,陈所部被指派为先遣队,先期抵达大格里占领山顶。待南陵“友军”行近,未及发预定联络信号时,陈即果断命令机枪手开火“打匪”,使该部伤亡惨重;同时密令中共党员陈春生为尖兵,及时通知游击队转移,使此次“清剿”行动一无所获。
  民国38年3月29日,为配合解放大军渡江,陈文堃奉中共沿江工委指示,率县自卫团第二营四、六2连官兵及陵阳乡自卫队共270余人,在沙济杨梅村举行起义,编为沿江支队独立营,陈任副营长。率部转移至石埭境内稍事休整后,即在石埭、太平一带拔除敌军据点,继又进军泾县、南陵,配合沿江支队歼灭国民党军一九二师。是年5月,青阳杜村大刀会暴动,陈率部配合池州独立团一举将其歼灭,随后又率部至东流、至德剿匪。在历次战斗中,身先士卒,战绩卓著,多次受到上级通报表扬。
  1954年,陈文堃调任解放军空军学院教员。在新的工作岗位,刻苦钻研业务,迅速成为有较强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员。“文革”中横遭迫害,始终泰然自若,时时以“活一天就要为党的事业拼命工作一天,死要死在党安排的工作岗位上”自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出任空军学院部副部长,全部精力用于加强学院作风建设。1982年4月26日,在学院行政管理会议上发言时,突患脑溢血逝世。
  严秀英(1926~1982)
  女,青阳县沙济公社崇觉大队人。生前任大队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曾被评为地区“三八红旗手”。1982年3月3日中午,严秀英发现大队脊山林场突然发生火灾,立即操起柴刀,边跑边呼唤社员上山救火。赶到时,一股火焰正向林场“千亩林”蔓延,严秀英和几个社员挥舞松枝迎头扑打,很快将其扑灭。其时另一团火焰被风卷到山腰,威胁着山顶毛竹林和毗邻的石台县大片山林,严又奋勇争先,沿着陡峭崎岖山道向山顶攀登。爬上接近山顶的一条横排小道时,一股熊熊大火乘风势裹着浓烟迎面窜上,身后社员惊呼:“严主任,危险!火太大,不能再上了!”严秀英毫不犹豫猛扑上去,奋力与烈火搏斗,终被火海烈焰吞噬。牺牲后,中共青阳县委追认其为模范共产党员,安徽省妇联追授其“三八红旗手”称号,省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
  陈维稷(1902~1984)
  字自濂,青阳县杨田梅溪人。出身书香世家。民国14年(1925),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赴英国里兹大学化学系攻读印染专业。4年后回国,在上海创办针织厂失败,继而改行从教,先后到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任纺织系、化学系教授。“九·一八”事变后,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开始走出课堂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与安徽同乡同学方向明等共产党员保持密切联系,先后创办《起来》、《天天日报》等报刊。全面抗战爆发后,加入宋庆龄领导的救国会国际宣传部,编印过《日本侵华年表》、《日机疯狂轰炸在中国》等英文小册子。上海沦陷前,一直与救国会中郑森禹等坚持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民国27年3月,陈维稷回归故里,旋与中共皖南特委、新四军军部派至青阳开展工作的方向明等取得联系,并与时任县长操竹友建立统战关系,组建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任驻会副主任委员。通过动委会团结进步士绅,吸收一批进步知识青年,组成青年工作团、特工团(儿童团)、巡回教育团,以公开合法身分,赴全县各地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经常与青年谈论形势和国共两党合作问题。在其帮助、支持下,李景白、许章法、许英汉、陈法周、徐育英、李光甫等先后赴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经其活动争取,县常备队接受新四军干部分期训练。翌年春,由方向明、袁国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特别党员。当年夏,受中共党组织派遣赴重庆做统战工作。抗日胜利后返回上海,历任中纺公司总工程师、交通大学纺织系主任、中英文化协会秘书等职。其间曾以官方学者专家身份举行聚餐会,争取、团结上层人士,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并为之搜集、传递情报,为江南游击队采购紧缺物资。民国38年1月,因身份暴露,被护送至解放区。是年5月上海解放,回沪负责接管官僚资本的中纺公司,旋任上海市军管会轻工业处顾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维稷调任国家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历任中国民主建国会顾问、全国工商联常委、全国政协常委。毕生致力于纺织生产的基础工作和新型纺织的科研。曾领导制定一整套纺织工业技术经济指标,总结推广各项先进工作方法,开展工艺研究和生产设备的选型定型。在我国援建缅甸纺织厂项目中,先将缅甸棉花进行试验,据以制订工艺设计和设备方案,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并组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亲任一、二、三届理事长;多次组织人员出国考察,进行纺织科技交流;先后编辑出版《纺织通报》、《染织通报》、《纺织技术》、《纺织学报》等学术期刊,“文革”中仍顶住逆流坚持正常出版。还函嘱上海有关人士,组织人员编写纺织各行业《应用手册》,陆续出版10套共约1000万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维稷以古稀高龄,多次主持新型纺织学术讨论会,使国内有关研究开发达到相当规模,有的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年届八旬时,犹精心规划并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英文版稿件由其亲自校订)、《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等学术专著。1984年1月5日病逝于北京。
  许英汉(1914~1984)
  又名健予、健吾,青阳县杨田梅溪人。早年任本村小学教员。民国27年(1938)夏,与沈兰村等组织儿童抗日救亡工作团,在陈维稷、方向明等教育影响下,投身革命活动。是年9月,被选送至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1月回县常备队任副班长,并在队中进行秘密建党工作。民国29年2月,任中共青阳县常备队秘密支部(简称武装特别支部)书记,9月任中共青阳县委宣传部长。其间曾以县难民收容所所长公开身份,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翌年经陈次权推荐,打入县军统调查室任会报干事,曾机智弄到电报密码送交中共皖南特委。旋因遭到敌特怀疑,奉令撤离至中共皖南特委,调任中共泾县县委书记。其后3、4年间,主要在皖南地区从事情报工作。在险恶环境中,多次潜入敌占区搜集情报,为坚持皖南游击战争作出相当贡献。民国34年9月随军北上,先后任山东军区高级军官团二科科长及第四队政委。民国36年10月起,历任南下部队皖南干部队总支书、先遣纵队独立支队政治部科长。
  1949年后,历任芜湖市军管会秘书处长兼交际处长、中共皖南区统战部秘书主任、安徽省委统战部党派处长、芜湖市委统战部长,以及安徽省政协副秘书长等职。长期致力于统战工作,坚持原则,团结各方面力量,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显著成绩。
  陈寿华(1960~1985)
  青阳县蓉城镇牌楼村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任本村民办教师。1980年应征入伍,分配到解放军某部侦察连。军事训练中成绩卓著,先后5次代表连、团参加师、军组织的大比武,获“训练标兵”、“技术能手”、“特等射手”称号,并以创造“猿猴攀登法”立三等功。198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团支部书记、班长、代理排长。翌年7月随部队开赴云南老山前线。在收复“一一六”高地战斗前夕,曾3次到前沿阵地,出色完成侦察任务。1985年2月26日,新的战斗任务下达,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愿为祖国洒尽最后一滴血”,以示决心。3月8日上午8时战斗开始后,陈寿华带领战友冲锋在最前头。当进攻部队突破越军第二道火力网,冲至距高地顶端20多米处时,遭到敌军设在高陡石壁上一个暗洞的火力阻击。腿部负伤的陈寿华见战友们几次攀登失败,毅然对身边班长柯庭林说:“你们掩护,我上!若我牺牲,你接替我指挥!”关键时刻,敌手榴弹将其右手炸得鲜血淋漓,但他以惊人毅力,用左手紧扣石缝,奋力攀上石壁,将一束手榴弹塞进越军洞穴将其炸毁,使进攻部队胜利收复一一六高地,自己不幸身中敌人两枚手雷壮烈牺牲。是年,民政部批准其为革命烈士,所在部队授予“一等功臣”称号,并追认其排长职务。
  苏贵山(1922~1987)
  青阳县人,民国11年生于丁桥金鸡村。民国27年(1938)5月,为避壮丁之役,参加皖南新四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时被捕,初羁于泾县将军庙,后转至江西上饶集中营。3个月后越狱成功,在江西湖口乘船过江,到江北寻找新四军归队。后随部队转战于淮北、华北抗日前线,在枣庄战役中头部负伤。解放战争时期属华东野战军第四师,参加过孟良崮、平津、淮海和渡江战役,身经大小百馀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历任通信员、机枪班长、排长、侦察排长等职。1952年5月,复员至青阳县丁桥乡参加土地改革,先后任石冲、长丰、木镇3乡村党支部书记。1958年任县大盖山铁矿副矿长,后调至铜陵铜官山任副矿长。为人性直忠耿,不事钻营,因看不惯“大跃进”中的浮夸作风,遂主动离职,回乡务农。晚年在村任护林员,1987年9月病逝家中。
  桂西元(1901~1991)
  又名桂春发,青阳县酉华乡人,出身贫农家庭,手工业者。民国16年(1927)5月,经自湖北来青阳的中共党员曹风山介绍加入中共,并任酉华乡毛田湖党小组长。翌年初,青阳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北乡支部成立,是为池州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共支部。桂任宣传委员,积极发展党员,组织农会,动员群众,向地主豪绅抗租抗息,并组织工人罢工。同年秋,因国民党加紧反共“清党”,中共组织无法活动而被迫解散,桂仍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民国23年2月,由曹风山介绍重新加入中共,任支部书记,在皖南工委领导下开展活动。民国28年6月,任牛山区委组织委员,8月任宾木区委组织委员,同时担任抗日自卫队分队长,积极宣传抗日,建立农会,发展一大批党员。翌年调任宾木区委书记。皖南事变后,再次与组织失去联系。民国31年5月,桂又找到党的组织,在青北工委副书记尹彬领导下,任茗山地下交通员。解放后,桂西元历任木镇地区农会主任、乡长、组织员、区长、县委组织部组织员、县农干校校长。1962年11月,任九华山管理处副处长(科局级)。“文革”期间受到冲击,被错误处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纠正。1985年1月离职休养,享受县级政治、经济待遇。
  江启新(1932~1997)
  青阳县人。1949年5月参加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青阳县委文书、秘书、办公室主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65年8月调入岳西县工作,历任县委农工部部长、农林局副局长、“农业学大寨”办公室副主任、工交办副主任、县政府副县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县委书记。到岳西不久,适逢“文革”开始,虽备受打击,屡被批斗,险遭不测,但始终对党忠贞不渝。复出工作后,在任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期间,倡导“务实图强,清廉高效”的工作作风,坚持以发展工业生产为龙头,狠抓农业及多种经济,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兼顾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从而使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办工业规模在当时安庆地区名列前茅。为解决山区交通不便问题,江启新花费近3年时间,争取省、市资金倾斜和兄弟县支持,修通岳西至潜山公路中线,使岳西每逢雨雪天就与外界交通隔绝的状况得以改善。为保护岳西生态,他力主“退耕还林、封山育林”。1989年10月,在来榜镇督查造林时跌伤致残。江启新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大力组织人力、财力编纂地方志,为岳西建县后第一部县志的编纂出版倾注大量心血,并为之作序。他为人谦和,敦厚俭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鞠躬尽瘁。病重期间留下遗嘱“岳西财政困难,人民生活还很贫困,我死后丧事一切从简”。逝世后,遗体安葬县革命烈士陵园。中共岳西县委为其送挽联:为岳西建设,为老区富裕,鞠躬尽瘁,忠魂不泯;有公仆气节,有长者襟怀,足为人师,风范永存。
  金厚初(1919~2004)
  青阳县陵阳永安人。民国27年(1938)7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芜宣工委组织部长、无为县委副书记、当芜工委书记、繁芜工委书记、芜湖县委书记、南芜县委副书记等职。曾先后3次被捕,均英勇不屈,并凭机智化险为夷。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在新四军七师政治部联络部、山东军区高级军官团、华东局社会部、渤海行署公安局工作。解放后,历任山东省公安局一处副处长、上海公安局办公室副主任。1960年底调入科技系统,参加中国科学院上海理化研究所(简称核所)筹建工作,先后任核所计划处长、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在建所之初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同时,即着手落实科技队伍的组建与培养、研究与技术系统的机构设置、方向任务与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设施的研制加工等工作。并联系安排部分科技人员到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北京401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相关实验室学习和工作,组织举办调研报告、开题报告会,逐步建立研究项目的调研、开题、立项、检查、鉴定、结题的管理程序,使所内科研生产、科技管理很快进入有序运行。1974年“七二八”工程进入研制攻关阶段,金厚初担任“核电站燃料元件组件试验件”项目攻关组组长,经1年多艰苦努力,终于取得成功,该项目相继获1977年上海市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2004年12月6日因病逝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