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青阳 > 资源状况 > 自然气候

资源状况

自然气候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县气象局 发布时间: 2024-11-25 09:50
[字体:]


青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盛行,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全年1—2月气温最低;7—8月气温最高。春夏潮湿,平均相对湿度为80%,相对湿度夏季较高。秋季干燥,冬有霜雪。降水集中在春夏,全年光照充足,无霜期平均为224天,农业气候资源丰富。2020年,年平均气温16.9℃,比常年平均16.4℃偏高0.5℃;总降水量为1625.2毫米,比常年平均1591.5毫米偏多33.7毫米;梅雨期24天,与常年持平;年日照总时数1680.7小时,比常年平均1895.1偏少214.4小时,年日照百分率38%。


青阳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盛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夏热冬冷,春秋温和,四季分明。春夏潮湿,梅雨期40天左右,秋季干燥,冬有冰雪。  

四季更替 

气候学上四季划分标准是,候(每5天为1候)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节,高于22℃为夏季。据此标准,境内冬、夏长,春、秋短,冬季跨时约为春季两倍。

春季 始于3月下旬,终于5月下旬,历时约2月。由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进退不定,天气变化莫测,气候特色为乍寒乍暖、时雨时晴。气温回升较快,但不稳定,有“暖春”与“寒春”之别。

夏季 始于5月下旬,终于9月中旬,历时约115天。气候特色为雨量集中、梅雨明显、降水强度大,极易发生洪涝灾害。7月中旬以后,开始出现晴热少雨的“三伏”天气,气温高,日照足,雨水偏少,蒸发量大,常出现“伏旱”。  

秋季 始于9月中旬,终于11月下旬,历时约63天。气候特色为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雨水明显比春夏两季偏少。一阵秋雨一阵凉,气温逐渐下降。

冬季 始于11月下旬,终于翌年3月下旬,历时约123天,是全年最长的季节。气候特色为干燥寒冷、气温较低、雨雪偏少。1月为全年最冷月份,极端最低气温曾达-14.3℃。2月上旬“立春”以后,降水开始增多,气温逐渐回升,但经常反复,极端低温甚至超过1月。

气温

平均气温 县内有气象历史记录以来,多年平均气温16.1℃。1月份最冷,月均气温历年平均3.2℃,最低为-0.1℃;7月份最热,月均气温历年平均28.6℃,最高达33.2℃,气温年较差25.4℃。春、秋两季月际气温升降幅度大。春季气温由3月的9.6℃升至5月的21.4℃,上升11.8℃;秋季气温由9月的22.9℃降至11月的11.0℃,下降11.9℃;而冬、夏两季月际气温变化幅度较小,均在3.5℃以下。

最高气温 历年平均36.8℃。极端高温40.6℃,出现在1966年8月9日。盛夏季节,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热少雨,日最高气温≥35℃的总日数平均为25.8天,正常年份在6月中旬前后出现,结束于9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最为集中,占全年总日数的一半以上。日最高气温≥35℃的最长连续日数为23天,出现于1992年7月15日至8月6日。

最低气温 历年平均为-3.3℃。极端低温为-16.0℃,出现在1969年2月5日,为县内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端最低气温。

历年日最低气温≤0℃日数及初终日期一览表

初日

终日

 

总日数

 

平均

最早

最晚

平均

最早

最晚

平均

最多

最少

29/11

10/11

14/12

5/3

19/2

26/3

63.6

81

38

出现

年份

1993年

1992年1995年

出现

年份

1997年

1987年

出现

年份

1971年

1997年

无霜期 初终霜日年际变化较大,初霜最早的1972、1979、1994年出现在10月22日,最晚的1998年出现在12月8日,历年平均为11月11日;终霜最早的1997年为2月21日,最晚的1987年为4月15日,历年平均为3月18日。无霜期最长的1998、1999两年有260天,最短的1959年只有189天,历年平均为224天,是安徽省热量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份之一。

寒潮 历年均有5~6次较强冷空气入侵,来势猛,速度快,48小时连续降温10℃以上,谓之“寒潮”。一般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其中近60%出现在12~1月,但以春寒强度为大。每年春季平均有4~6次冷空气侵入,每次间隔5~10天,寒潮来时,气温骤降,常造成长时间低温阴雨,甚至下雪。民间素有“清明不断雪,谷雨不断霜”的谚语。迟至小满、芒种之间,仍常出现低于17℃的气温,俗称“端午寒”。春寒严重的有1957年、1969年、1980年、1987年、1991年等。

降水

年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1558.6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颇大,最多的1999年为2511.9毫米,最少的1978年仅有960.4毫米,极值差达1551.5毫米。

季、月分布 主要集中在5~7月,6月最多,平均250.4毫米,次为7月,平均213毫米,但此2月降水变幅大,1983年7月多达546.2毫米,2000年7月仅有7.1毫米;12月降水最少,平均仅42.6毫米,次少为1月,平均60毫米。降水强度也有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春雨连绵,以小到中雨为主,4~5月由于暖湿空气势力不断增强,大到暴雨日开始出现。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降雨多为阵发性,风狂雨骤,大到暴雨日明显增多,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总降水量40%。6~7月多暴雨到大暴雨,雨量约占全季2/3,其中6月是全年大到暴雨日最多的月份。金风送爽,秋雨沥沥,降水强度锐减,以小到中雨日为主,降水量在250毫米左右。冬季雨雪量都小,小雨日居多,大雨极少,暴雨绝迹,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仅占全年12%~15%。

降水日数 历年平均为151天,其中小雨(日雨量10毫米以下)105.6天,中雨(10~25毫米)28.4天,大雨(25~50毫米)12.2天,暴雨(50~100毫米)5.7天,大暴雨(100~200毫米)0.7天。日最大降水量为194.6毫米(1991年7月5日)。

地域分布 明显受到地形影响,其规律是南部多于北部,山地多于盆地、平原,迎风坡地带多于背风坡地带。

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7月间,由于大范围的冷暖空气交汇而致阴雨连绵,即为梅雨,又称“霉雨”。全县历年平均入梅在6月16日,出梅在7月9日,梅雨日持续16.6天。入梅最早的1991年为5月18日,出梅最迟的1987年延至7月30日。梅雨期最长的1996年多达39天,最短的1978年仅2天。梅雨期间湿度大,日照少,阴雨天气多,降水量集中。县内平均梅雨量354.2毫米,但梅雨正常的年份偏少,多数年份不是多梅,就是少梅或空梅。梅雨起迄的早迟、持续时间的长短、雨量的大小和集中程度的不同,左右着夏、秋两季的旱涝趋势,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影响较大。

暴雨 形成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江淮切变线,低涡、冷锋南下,副高边缘西北向,台风倒槽或台风减弱而成的低气压。暴雨一般维持1~2天,最长可持续6天(1999年6月下旬~7月初)。日降水量50~100毫米的暴雨次数最多,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自1957年以来共发生28次,25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迄未见过。暴雨主要发生在4~9月,而以5~7月尤其是梅雨期最为频繁集中,约占全年暴雨日62.6%以上。

降雪 历年平均降雪日数10天左右,降雪最多的1974年达25天,降雪最少的1975年仅有4天。平均初雪日在12月中旬,终雪在3月1日。降雪初终日年际变化很大,最早初雪为1976年11月11日,最晚初雪为1992年1月22日;最早终雪为1974年12月18日,最晚终雪为1980年4月15日。

积雪 积雪日数和积雪厚度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平均积雪日数在8天左右,积雪时间最长的1977年冬季达29天,而1975年冬季却没有积雪。最厚积雪出现在1977年1月30日和2月9日,分别为25厘米、19厘米。

日照与云雾

日照 历年平均晴日约为180天,平均日照时数2004.9小时,日照率为43.5%。日照季节分布差异较明显。夏季最充足,6~8月共计616.1小时,约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32%;冬季最少,12~2月只有379.9小时,仅占全年日照总时数20%。

云雾 年平均云量为7层。云量最多的5~6月,一般可达8.2层以上;最少的11~12月,在5.8层以下。年平均阴天63天,多云122天。雾以冬春两季最盛,年平均雾日16.1天。

湿度与蒸发

湿度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地域差异与季节变化均不大。相对湿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秋季略高于春季,全年以9月最高(83%),5月、12月最低(78%);一日之内,白天随气温升高而降低,夜间随气温降低而升高。

蒸发 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334.8毫米。蒸发量最大的1966年为1658.4毫米,最小的1980年只有1135.4毫米。蒸发量主要取决于气温和风速,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大于冬季,春季大于秋季。月均蒸发量7月最大,8月次之,1月最小。

气压与风 

气压 年平均值1013.1毫巴。1月最高,平均1023.1毫巴;7月最低,平均1000毫巴。最高极值1043.9毫巴(1970年1月5日),最低极值991.1毫巴(1962年8月6日、1971年7月27日)。

风向 多为东北到东北偏东,随季节而变更。3~4月风向不定,5~8月为夏季风控制,以东北风为主;9~12月为冬季风控制,以西北风为主。

风速风力 历年各月平均风速1.4~2米/秒之间(相当于2级风力),年平均风速为1.6米/秒。风速随季节变化,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风速偏大;冬季处于冷高压控制,气压梯度大,风速次之;夏秋两季风速相对较小。

风速快于或等于17米/秒、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大风,年平均只有2.3天,多由夏季局部热雷雨或受台风影响所致,一般风力在10级以下,10分钟的平均最大风速在21米/秒以内,但瞬时极大风力可达11~12级。

强对流天气 梅雨结束后,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往往低层高温高湿,而高层处在辐散区,对流云极易产生,常常引发强雷暴及冰雹、大风以至龙卷风,雷暴日常年平均46.7次,最高达69次(1973),最少29次(1988),7~8月最为集中。


2023年,青阳县年平均气温17.3℃,比常年平均16.7℃偏高0.6℃,为1957年建站以来第四高。1月月平均气温5.4℃,为建站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第五高。3月月平均气温13.1℃,较历年同期平均10.8℃偏高2.3℃,与2014年并列为建站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4月17日日极端最高气温达36.5℃,突破该月历史极端最高气温极值。11月5日日极端最高气温31.7℃,该数值突破建站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气温记录。全年共出现高温日数22天,较常年平均值30.5天少8.5天。年极端最高气温37.2℃,分别出现在5月28日、8月11日、8月12日;年极端最低气温-9.0℃,出现在12月22日。

2023年,青阳县年日照总时数1818.7小时,比常年平均1863.8小时偏少45.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1%。

2023年,青阳县总降水量为1638.1毫米,比常年平均1620.4毫米偏多17.7毫米。全年共出现3场暴雨。6月17日入梅,7月11日出梅,梅雨量270.1毫米,较常年平均374.7毫米偏少27.9%,梅雨强度等级为“偏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