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稳中有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十四五”期间,青阳县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持续推进农业提效、农村提质、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精彩的“三农”答卷。
科技赋能
丰收答卷筑根基
金秋时节,酉华镇金峰村千亩稻田稻浪翻滚,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奏响秋收乐章。“除了大面积普及机械化耕作外,我们还大力推广水稻先进种植技术,覆盖面达10万亩以上,带动全县水稻种植25.6万亩,预计产量达10.15万吨。”县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站长戴东亮介绍。
丰收的图景和亮眼的数据背后是青阳以科技赋能粮食生产的生动实践。作为传统农业县,该县不断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该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8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连续保持在10.25万吨以上,今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1.03万吨,较2020年增加0.78万吨。同时,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升。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7.9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此外,该县还通过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发展。青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青阳县九华黄精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获评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568人次,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做强品牌
特色产业结硕果
秋意正浓,走进陵阳镇南阳村大山深处的蜜蜂养殖基地,养蜂人正逐箱采收蜂蜜,一滴滴晶莹剔透的蜂蜜缓缓流出,香气沁人心脾。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该村探索出一条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新路径。不只是蜂蜜产业,如今的青阳特色农产业多点开花:“一县一业”主导产业——九华黄精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青阳土鸡、稻虾种养等产业初具规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该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产业,推动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接二连三”。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亿元,彰显强劲发展势头。“十四五”期间,该县不断培育壮大九华黄精产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县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已达7家,发展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获得了11张绿色食品认证。九华黄精、青阳土鸡、皖南土猪肉等优质农产品正加快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乡村蝶变
宜居宜业焕新颜
青山如黛,碧水似镜。走进陵阳镇沙埂村,一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现代田园山居图映入眼帘。“环境好了,游客就多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沙埂村党总支书记葛超刚告诉笔者,依托飞机公园、共享菜园等体验项目,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美家园”。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县建设,依托现有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产业发展等,围绕环九华山区域,构建规划建设一体、特色产业互补、公共服务共通的先行示范区,带动全域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提速。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申报建设精品示范村10个、中心村192个,和美乡村覆盖率位于全省前列。一组组数据,勾勒出青阳乡村面貌的新变化。
从青通河畔次第亮起的民宿灯火,到东九华星野露营基地响起的阵阵欢笑;从黄石溪的茶香漫溢,到水云沙埂的现代田园气息……如今的青阳,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图景正在绘就。
迈步新征程,青阳将继续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聚焦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书写“十五五”乡村振兴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