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青阳县以产业链为核心,构建起富有韧性和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交出一份产业强县的精彩答卷— —
绘就产业“兴旺图”奏响强县“奋进曲”

图为安徽宝镁轻合金有限公司压铸车间里,机械臂正在生产镁合金板。通讯员 青宣 摄

蓉城镇青山村青梅、黄精种植基地。通讯员 青宣 摄
九华黄精年产值突破20亿元大关,机电装备制造“老树发新枝”,全球最大的镁合金生产基地拔地而起——“十四五”期间,青阳县以产业链为核心,构建起富有韧性和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交出一份产业强县的精彩答卷。
农业筑基
九华黄精“点绿成金”
5年来,该县紧扣“生态立县”战略,以九华黄精产业为核心引擎,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融合化发展”四轮驱动,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在青阳县南峰食品有限公司崭新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有序进行黄精分拣与加工作业。今年8月迁入1.2万平方米的新厂区后,该公司新增就业岗位70个,产能提升6倍,年产值预计突破6000万元。同时,总投资1.5亿元的九华黄精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将打造集深加工中心、文化展示馆、康养体验酒店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综合体。
在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下,该县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黄精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目前,全县九华黄精种植面积超5万亩,产业链主体达180余家,开发出九制黄精、黄精茶、黄精植物饮料、黄精粉、黄精益生菌等40多种系列产品,年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
从“深山野草”到“黄金产业”,该县以全产业链思维重塑农业发展模式,将“一株黄精”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工业强县
锻造高质量发展“硬核引擎”
该县坚持向“新”而行,推动工业经济从“传统粗放”向“提质增效”转型。面对过去矿山企业“小、远、散”的发展瓶颈,2021年以来,全县深入实施节约集约战略,通过“减存量、控增量、提质量”,加速资源优势转化。
作为池州产业“一号工程”,安徽宝镁轻合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宝镁”)年产30万吨镁基轻合金及深加工项目的启动,标志着青阳工业转型进入新阶段。这个安徽省与宝武集团共同布局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计划建设年产30万吨镁合金生产线,配套矿山开采和物流设施,构建从矿石开采到深加工应用的全镁产业链。
据安徽宝镁首席工程师李晓峰介绍,项目采用宝武镁业自主研发的底出镁、底出渣最新技术,单罐产量超过500公斤,是目前行业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近几年,该县将镁铝轻合金产业确立为首位产业,按照“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产业集群、打造一个特色园区”思路,全面构建产业生态圈。截至6月底,全县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产业链项目10个,总投资57.6亿元。全县首位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17家,上半年实现产值24.5亿元,同比增长129.8%。
与此同时,机电装备制造产业焕发新生机。1—8月,规上机电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44.5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35%左右。在安徽瑞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内,自动化设备正加紧生产用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强度紧固件。据该公司副总经理张李华介绍,去年公司年产值达3亿元。
创新驱动
科技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该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在茂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正有序运行。这家专业从事控释肥、水溶肥研发生产的企业,不仅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包衣尿素生产线,更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专利体系,累计申请专利78项,其中国际专利6项。
“公司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精准的政策支持。”该公司技术副总监钟自勉说,公司能发展壮大,离不开青阳县构建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近年来,该县构建起“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目前,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3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7家。1—9月,规上企业累计完成填报研发费用3.5亿元,同比增长4.4%。
在培育创新主体的同时,该县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以安徽省镁基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为核心,在主导产业创新上实现关键突破。研究院组建以来,已形成9大创新技术和5个创新产品,成功孵化5家科技型企业,运行研发项目40项。
目前,全县已拥有各类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15家,形成以核心平台为引领、多点支撑的协同创新格局。“十四五”期间,该县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工厂5个、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培育省级智能工厂2个、数字化车间4个,新增企业技术中心4个,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新起点,青阳产业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面向“十五五”,该县将继续深化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生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谱写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