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特殊、责任重大。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省委“七个强省”建设、市委“七大行动”部署、县委打造全市“两个副中心”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争当绿色转型排头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定走好新时代新河高质量发展新路。
综合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50万元,同比增长8%;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同比增长10.5%;新增规上企业5个。
(一)全力以赴扩投资、强招引、优环境,在加快汇聚发展动能上展现更大作为。强化“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这一认知,深入学习贯彻省市县委“新春第一会”会议精神,自觉把项目建设、“双招双引”和营商环境建设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项目建设加速度。继续优质服务“一号工程”,为宝镁正式投产保驾护航,全力服务“县长工程”宝镁廊道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化“项目年”活动,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保障服务机制,全力做好在建项目调度,确保安能、铸鑫、鸿博、鸿昇等项目如期投产达效。持续提升园区承载力,优化园区发展空间,推进新木园协同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僵尸企业”盘活、闲置资源利用。推进园区民营企业围绕产业链不断强链补链延链。
“双招双引”出实招。围绕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依托流体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优势,加大以链招商、以商招商,在引进带动力强的链主、链核、链源企业上奋力突围,力争全年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镁铝轻合金产业链项目2个,到位资金不少于21亿元。深化校企融通,加强高校创新团队合作,发挥企业实验室硬件优势,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引才方式,发展柔性引才机制,招引更多“周末专家”“假期人才”,深化“以才引才、以才招商”,吸引更多在外成功人士“回流”、外来优秀人才“入流”。
营商环境上台阶。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深化温“新”品牌服务,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激发经济活力。提升工作效能,施行领导挂钩服务企业机制和“全程代办”机制,常态化开展“助企纾困”行动,落实惠企政策“免审即享”。强化要素保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企业“拎包入住”,完成供地180亩以上。弘扬企业家精神,切实保护好企业合法权益,选树一批优秀企业家,大力宣传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二)全力以赴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上展现更大作为。深刻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让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全力做好“三头三尾”增值文章。新增耕地100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少于3.57万亩。聚焦九华黄精“一县一业”和特色农产品培育,完成稻渔混合种养600亩以上,新增九华黄精种植1300亩以上,皖南土鸡养殖100万羽。加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做强东山源等农特产品深加工企业,建成育秧工厂1个。
高品质建设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巩固美丽集镇建设成果,高标准建设杨梅桥村滕家冲中心村,重点谋划十里岗村里六房美丽乡村点,建成“和美家园”2个,美丽宜居村庄5个。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新建改厕116户,提升80户,加快乡村污水处理提升,落实劲旅公司季度考核机制。持续完善水利设施,实施东山水库灌区和童埠圩灌区改造工程,饮水工程改造升级4公里,巩固基层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建好“四好农村路”,实施安山四组至G318国道升级改造工程、农村公路安防建设7.2公里。深化移风易俗,开展文明婚庆、文明祭扫、文明殡葬行动,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高标准推进富民强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积极申报财政衔接项目,衔接资金向产业倾斜。巩固乡村振兴创业园建设成果,发展“入驻企业+村经济合作社”运营模式,壮大集体经济。
(三)全力以赴守底线、强治理、筑安全,在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上展现更大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新河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以更严要求推进环境治理。强力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面开展销号工作“回头看”,削减存量、遏制增量。高站位开展环境领域排查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常态化落实镇域企业和农村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强化秸秆禁烧宣传工作,创新秸秆处理方式,建设秸秆标准化收储点项目。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建设。严格落实林长制,大力实施绿化提升行动,继续推进人工造林、森林抚育工作,完成国土绿化项目抚育管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开展“五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以更完善管理机制和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实现河流的持续保护和发展。
以更强力度守牢安全底线。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抓好应对防范。强化企业监管,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认真排查隐患,狠抓工作落实,持续推进网格化包保制度和“安全生产月”活动,强化企业及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安全生产“案例教育法”,纵深推进安全教育“五进”活动。
(四)全力以赴惠民生、解民忧、促和谐,在加快增进百姓福祉上展现更大作为。始终坚持把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当作政府的头等大事,真正把民生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用心办实事。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积极宣传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创业政策,营造良好创业氛围,鼓励能人志士回乡创业,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深挖企业人才需求,常态化举办专题招聘会,为企解决用工难题。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传承新河“非遗”文化,将移风易俗、乡风文明融入文化活动。
用力强保障。兜底民生底线,落实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政策,深入推进社保、医保全民参保,实现应保尽保。做好“一老一小”保障,做优养老服务,巩固优质医养结合示范中心建设成果,发展特色养老和医养结合模式,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关爱保护,有效解决群众生活中遭遇的临时性、突发性、紧迫性问题。
用心促和谐。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发展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把矛盾化解在源头、问题解决在当地、隐患消除在萌芽。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大“数字新河”平台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利用率,将领导干部带案下访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打击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