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青阳县木镇镇人民政府 > 扶贫 > 政策文件
索引号: 11341823003291624M/202010-00005 组配分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青阳县木镇镇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名称: 【本级政策】关于印发《木镇镇2020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号: 木政【2020】167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0-10-09
废止日期:
【本级政策】关于印发《木镇镇2020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10-09 16:54 来源:青阳县木镇镇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村、镇直各单位:

《木镇镇2020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实施方案》已经党委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木镇镇人民政府                 

2020年9月30日


木镇镇2020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提升春季、夏季攻势成果,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定于8月至10月在全镇接续推进脱贫攻坚“秋季攻势”,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克服疫情灾情影响确保如期全面脱贫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省市县决策部署,坚持目标标准、坚持精准方略、坚持从严从实,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资源,全力化解疫情灾情影响、全力巩固问题整改成果、全力推动重点工作落细落实、全力提升脱贫质量成色,坚决把时间抢回来、坚决把损失补回来、坚决把进度赶回来,确保如期脱贫不少“一户一人”,确保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为如期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打牢坚实基础。

二、重点工作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各村各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转化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增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全面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紧盯“三户一体”,聚焦3户7人未脱贫人口,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和帮扶措施,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9月底开展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以家庭收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为重点,10月底前完成贫困户信息采集与录入任务。

(三)持续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行动”。一是着力发挥各级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专班作用,强化走访帮扶,持续开展排查——整改——“回头看”工作,对今年以来省市县发现问题全面梳理一遍,确保所有问题9月底全部整改到位;二是结合贫困户信息采集,进一步核准查实户上情况,提高建档立卡数据质量;三是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以省级脱贫攻坚调查工作为契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工作成效全面“体检”,发现问题举一反三、立行立改,切实巩固脱贫质量。

(四)动态解决“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一是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排查核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9月底前解决到位。二是对因灾导致住房安全受影响的贫困户和边缘户,9月底前完成房屋修缮工作。三是落实好贫困家庭学生秋季教育补助工作,精准落实资助政策,确保政策不落一人。四是严格落实健康脱贫综合医保政策,对受灾贫困人口和边缘人口全额代缴基本医保个人付费部分。

(五)全面克服疫情影响。一是巩固“四个清零”成果,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扎实做好消费扶贫工作,实现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益,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二是帮助就业人口落实好各项就业扶贫政策,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三是有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确保最大程度克服疫情影响。

(六)全力降低洪涝灾害损失。对全镇受汛情影响的10个村、55户贫困户、3户边缘户要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跟踪落实受灾贫困户和边缘户帮扶举措,聚焦“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产业项目、“双基”建设等受汛情影响和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确保所有帮扶措施均落实到位。

(七)认真实施贫“双提升”行动。一是结合脱贫攻坚普查和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回头看”提升行动,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排查贫困户家庭收入、政策落实、帮扶情况以及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二是开展医疗保障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全面排查贫困户和边缘户个人自付大额医药费情况,帮助申请2020年度贫困人口及边缘人口年度个人支付大额医药费救助;常态化做好疑似慢性病排查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帮助帮助慢性病证,对于不符合办理条件的,及时宣传相关政策。

(八)动态保障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动态了解397名已务工就业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抓好各项帮扶措施落地落实。一是落实好就业扶贫相关政策,千方百计将务工就业贫困劳动力稳在企业、稳在当地。二是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参与村级公益事业临时性务工,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三是动态监测返乡劳动人口,对符合条件的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技能脱贫培训、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就业等就业服务,因地制宜开发护林护路、卫生保洁等各类扶贫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促进贫困劳动力特别是返乡贫困劳动力实现再就业。四是对全镇扶贫公益岗位进行全面摸排,围绕岗位开发、用工协议、管理考勤、薪酬待遇等开展自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有效提高扶贫公益性岗位作用。

(九)有效推进产业扶贫。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有一网”点位扶贫等模式,因地制宜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持续壮大特色扶贫产业。积极申报第三批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户项目。全面落实“夏季作物早秋补、粮食作物蔬菜补、牲畜损失家禽补、产业损失就业补”等政策措施,优先发展蔬菜、家禽、食用菌等“短平快”产业项目,帮助受灾贫困群众恢复生产、增加收入。

(十)深入拓展消费扶贫。大力组织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全面推进扶贫产品认定管理,完成2个消费扶贫专柜建设任务。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扶贫产品供应商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消费扶贫行动第四方服务平台。9月30日前,各村要逐户逐项摸排贫困户和边缘户家庭的种植、养殖、加工等农副产品,通过实时销售、定点采购、电商销售、“以购代捐”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拓展销售渠道。

(十一)稳固推进金融扶贫。扎实做好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控,对今年以来的小额贷款户数登记造册;全面摸排贫困户边缘户贷款意愿,对符合贷款条件、有发展生产意愿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及边缘户,做到“应贷尽贷”

(十二)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面排查“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落实情况,确保9月底前各类帮扶措施全面落实到位。聚焦5户11人脱贫监测户、20户64人边缘户,加强排查、标注、救助帮扶和审核销号,9月底前全面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落实产业就业消费扶贫等政策措施,宣传引导推广常丰村扶贫“爱心超市”及脱贫典型经验,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十三)深入开展扶贫日活动。突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以“总结一批、展示一批、宣传一批、帮扶一批、选树一批”为主要内容,举办脱贫攻坚成就展、单位定点帮扶及消费扶贫成果展等系列活动。以开展扶贫日活动为契机,着力推动定点帮扶、“千企帮千村”等深入开展、提升实效。

(十四)切实加快扶贫资金项目建设。加强项目质量监管和跟踪服务,9月底前扶贫项目全部完工、扶贫资金支出达到时序进度。强化扶贫资产管理,进一步核查扶贫资产底数,规范扶贫资产确权移交、收益分配、清查处置和运营管护,9月底前完善扶贫资产登记和确权。

(十五)认真完成脱贫攻坚调查工作。9月底前脱贫攻坚调查将现场登记和调查数据审核,各村要逐条梳理年度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补缺补差,逐户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标准,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达到脱贫标准,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调查任务。

(十六)谋划推进后续工作衔接。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继续增加基础投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推动走向全面振兴。

三、保障措施

(十七)强化组织领导。各村和镇直相关部门要始终绷紧脱贫攻坚这根弦,严格落实“四个不脱”要求,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担好主体责任、防止精力转移,切实把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扎实开展镇村两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凝心聚力、尽锐出战。各镇直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加强对各村工作指导。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等要充分发挥一线战斗员作用,集中精力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十八)加强督导调度。各村各镇直部门要紧盯全年目标任务,对表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围绕“秋季攻势”重点工作,进一步细化措施,明确时间节点,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强化调度督导,及时准确掌握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对落实不力、行动迟缓、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进行约谈,确保“秋季攻势”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十九)保持攻坚态势。严防松劲懈怠厌倦情绪,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始终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严防畏难情绪,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坚定必胜信心和决心。严防盲目乐观情绪,组织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顽强奋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质量成色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二十)深化作风建设。坚持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始终,坚持“三严三实”,扎实开展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回头看”,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