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教育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创建教育强县为抓手,积极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和措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了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圆满地完成“十二五”的目标任务,为青阳经济社会的五年崛起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全县现有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17所(含民办学校4所)、小学79所(其中完小33个,教学点46个;另有民办学校附设小学部4个)。学前教育机构80个(其中公办园5所、小学附设幼儿园14个、已办证民办园13所、幼儿看护点48个)。全县中小学生31659人,入园幼儿6975人,全县教职工2289人,其中:在职在编教职工1879人,民办学校教职工410人。离退休教职工945人。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总抓手,凝聚起加快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以“三严三实”为总要求,明确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创办一流教育相结合的工作主线,针对自我查摆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加以整改,推动了全县整体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不断加强教育系统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树立起教育良好形象。
2、以布局调整为契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一是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结合新青中的建成投入使用,九华中学、木镇中学合并为县一中搬入县城,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和撤并一批薄弱学校,科学合理地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几年来通过合理撤并,全县中小学布局渐趋合理,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规模和效益得到了提高。实现了“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人口集中地调整,打破一个乡镇一所初中的格局;完小向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和集镇集中,合理保留教学点”这一布局调整规划。
二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十二五”期间,我们坚持开展争创示范学校、建设合格学校、消除薄弱学校的活动,努力全面提升全县中小学办学档次。坚持资金和项目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彻底改变了农村薄弱学校的校容校貌。重点加强了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和设备建设,目前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初中、中心小学以及规模较大的完小均配备了标准化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音、体、美器材基本满足教学需求。截止到2014年年底,已累计完成64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为100%,位列全省同类县区前列。
三是以基本普及为目标,全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发展思路,全面完成省教育厅下达的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任务。制定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一年入园(班)率达到96%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班)率达到87%以上,幼儿入园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四是不断探索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十二五”期间,遵循“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我们着力提升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目前我县的青华公学、育英学校、九子山公学、望华公学等四所在校生近四千人,育英学校、九子山公学已进入市级优秀民办学校行列。民办教育的兴起,不仅满足了社会多层次的教育需求,同时也为我县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是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多种渠道筹措投入信息化资金近3000万元,全面实施了网络宽带进校园项目、“班班通”项目、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在线课堂项目、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计算机教室建设项目等,实现了网络宽带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使生机比、师机比基本达省标准。切实加强广大教师信息化手段应用能力培训,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真正使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惠及广大农村学生。
3、实施“强师工程”,教师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一是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 “学习身边典型”、“查师德师风”等活动,开展师德教育培训,引导广大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五”期间,一大批优秀教室脱颖而出,分别受到了国家、省、市、县各级表彰。
二是做好干部推荐选拔工作,优化班子成员结构。不断创新干部管理方式,坚持平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稳步推进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行校长公开选拔,定期实行校长交流。
三是推进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活动、“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等。全县296名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学习,免费轮训中小学教师 1800人,88名城镇教师踊跃到农村学校支教,学科骨干教师167人,启动建设市级名教师工作室3个。
四是大力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全县建成124套建筑面积4490㎡,在建20套建筑面积800 ㎡。
4、以教育质量为中心,办学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一是学前教育日趋规范。制定和印发《青阳县乡镇公办幼儿园管理养护办法》,加强农村小学或教学点设立的附属园的管理,完善附属园大型组合户外玩具配备和管理制度建设。制定《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奖补办法》,引导民办幼儿园不断规范,向广大幼儿提供优质教育。同时,充分发挥县幼儿园作为省一类园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保教活动开放周、送教下乡、重点帮扶等形式,向全县幼教传输学前教育新理念,克服小学化倾向,实施科学保教。
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通过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城乡结对帮扶,选派支教,充实农村师资队伍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经过省级验收并将通过国家级验收。
三是高中教育成绩显著。2010年以来,我们不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坚持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我县高考连获丰收,高考各项指标均居全市之首。不断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索职教发展新思路,面向市场,做大做强特色专业,推动学校与企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使中职学校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进力。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成绩显著。县职教中心进入省示范行列。
四是成人教育稳步推进。杜村乡、酉华镇、杨田镇三个乡镇通过了市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市评估组检查验收,杜村乡、酉华镇被评为优秀等级,杨田镇被评为合格。此项活动的开展,较好地整合了乡镇社区教育资源、促进了农村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全县美好乡村建设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县共 1006人次参加了成人高考,1056人次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5,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一是学校安全工作不断加强。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断加强安全教育,提升师生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了安全工作制度,学校安全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切实加强了中小学校章程、制度建设和法制课落实工作,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二是教育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推进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力实施中职、普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各项民生工程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按时发放。2011年以来,校舍安全工程投入资金8445万元,新建校舍48840平方米,加固校舍107342平方米。投入保障机制经费11667.3万元,普通高中资助1013.1万元,中职资助1082.3万元,资助困难家庭大学生1099人次,助学金312.2万元。
三是美好校园建设初显成效。扎实推进全县美好校园建设。竹阳中心小学、乔木中心小学、杨田中心小学、杨田初中、丁桥初中等一批美好校园初步建成。酉华中心小学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不断加强全县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内涵建设,新建了杜村初中和小学、庙前中心小学、杨田初中、竹阳初中、竹阳中心小学、朱备学校、乔木中心小学、酉华中心小学塑胶运动场地,全县中小学基本做到锻炼有场地,运动有设施,教学有器材。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统筹规划大课间活动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推进学校体育阳光活动广泛开展,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四是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印发了《青阳县中小学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工作网络。德体艺工作取得佳绩。
“十二五”期间教育实践表明,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必须坚持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综合改革的发展推手,必须坚持廉洁教育的管理理念,必须坚持政府为主的保障机制。
尽管我县十二五期间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学校安全工作有待加强;二是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依然突出;三是教师的师风师德水平有待提高。
二、“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点
(一)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提升依法治教能力。深入推进依法治教,制定实施《依法治教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提升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师生依法维权机制,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中小学校章程建设。完善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二)启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工程。在建成教育强县和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巩固提高提升教育创强成果,乘势而上启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工程,努力办好高水平的现代化教育。到 2016年,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加强教学监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深化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研引领作用,有效融合教研、装备和继教资源,全员培训全员参与,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教研和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把优质教育资源从城里辐射到乡村。建立教学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强化中小学三个学段教学质量的监管,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计划。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 2020 年,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5%以上,80%以上的幼儿园教师具有相应资格、学历达标率达 97%以上,努力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性强、普惠性广、质量较高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五)加速推进中小学校扩容提质工程。坚持把教育纳入城镇化规划优先发展,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南部新城建成四中新校区和县第二幼儿园,在四中老校区建设县第三小学,至 2017 年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学位紧缺问题,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常住地就近入学,确保教育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完成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示范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提升信息化质量,扩大覆盖面,实现100%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信息技术深入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和成果推广。
(六)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大力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行引校进厂、引厂进校等校企合作形式。加强中职教育专业调整,基本完成我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阶段性调整任务,努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做大、做强、做精特色专业,形成自己的品牌。使我县中等职业教育主体专业设置更加贴近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
(七)推进民办教育平等特色发展规模发展。完善民办学校的法人登记办法和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完善民办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有利于形成促进民办学校办优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致力于内涵发展、打造特色,全面推动我县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到 2018 年,规范化民办幼儿园占比明显提高,标准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占比力争达到 100%,民办普通高中优质学位达到 80%以上。
(八)深化人事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快速发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校长任职机制,完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促进校长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深化教师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准入、定期交流制度,实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师德监督和考核机制,继续推行师德建设“一票否决制”,完善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改进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全县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覆盖率达到100%。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80%以上,专业教师中“双师型”的比例达90%以上。
(九)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考试改革,提高考试评价效果;深化招生改革,确保考试招生公平;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评价改革,提高办学水平质量;深化管理改革,形成改革整体合力。通过规则调整和制度创新,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教育公平水平。
(十)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美好校园创建活动,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做好创建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的中国梦”中小学主题教育活动。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加强中小学常规管理和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强化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化素质教育。
二〇一五年十月三十日
抄送:市教育局,县委办、县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