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蓉城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聚焦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奋力开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局面。
产业发展“强引擎”,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聚焦产业发展,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一是持续壮大特色产业。围绕“一县一业”“一镇一品”,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九华黄精种植等特色产业,全镇稻虾共作面积达1.2万亩,新增黄精种植面积306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300亩。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总投资5亿元的九华黄精产业园、总投资1.2亿元的蓉城镇农产品加工园等项目建设,推动九华黄精、皖南土鸡、四季瓜果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依托九华山旅游资源,以五溪山色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契机,加快推进五溪村、牌楼村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打造乡村休闲度假综合体和非遗民俗体验中心,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培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以来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
乡村建设“靓颜值”,提升乡村宜居品质
坚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全域推进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日常巡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今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50万元,开展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导4次,落实各村人居环境管护经费53.35万元,完成改厕160口。二是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按照“串点成线、片区组团、错位互补、发展共享”的思路,以环九华五彩示范带建设为统领,整域推进、全域提升。目前,已建成省级中心村15个、宜居自然村庄23个、和美人家1200余户。三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2024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农村道路提质改造工程5公里,新建和改造农村供水工程3处,新增和改造农村电网线路10公里。
要素保障“添动力”,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强化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强化政策支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制定出台《蓉城镇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压实工作责任。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财力支持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2024年以来,累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本级财政投入资金500余万元。三是加强人才支撑。坚持外引内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目前,已引进各类人才10余人,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00余人次。
乡村治理“聚合力”,增强乡村治理效能
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加强镇村干部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扎实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担当作为。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能力。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防范遏制“村霸”、家族宗族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