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民政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4-10-18 15:24
来源:青阳县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2024年,县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年初目标任务,认真履职担当作为,取得了优异成绩,为青阳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民政力量。
一、2024年工作总结
1.做精做实基本民生保障“多措并举”。一是落实提标。严格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城乡低保保障标准确认为787元、751元/月,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确认为1061元、977元/月;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全护理、半护理、全自理照料护理标准调整为890元、534元、72元/月,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调整为623元、356元、54元/月;散居和集中养育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1650元、2000元/月。二是深化改革。推进“慈善+救助”改革,争取省慈善总会“幸福家园”项目落地我县,激活全县117个村(社区)慈善基金,为村(社区)“急救难”互助社成立(启动)等小微公益项目提供合法公募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开展社会救助“全程网办”及核对平台远程电子授权推广应用,11个乡镇全面完成核对远程电子授权工作,截至目前,开展远程电子授权409人。严格落实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与15个部门实现常态化数据更新和共享,确保及时预警、查访核实、救助精准。持续推进“物质+服务”工作,提供分类救助服务,目前已经完成工单13万条。三是强化保障。发放农村低保4423户7356人3512.72万元、城市低保564户838人555.99万元;发放特困供养补助2422人1903.45万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373人280.59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544人422.59万元;救助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83人,救助资金113.49万元;临时救助946人(次)131.78万元。
2.做精做实综合养老服务“千方百计”。一是突出旅居康养。因地制宜打造以九华山区域为中心的环山旅养康养基地,指导杜村乡红光村、陵阳镇沙埂村开展长三角康养基地建设并帮助申报。主动“走出去”,热情“请进来”,对接沪苏浙养老协会和康旅集团,积极宣传推介我县生态、文化、娱乐、饮食、住行等康养资源,吸引沪苏浙活力老年人来青康养旅游。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多次外出到广州、上海、南京、浙江、合肥、芜湖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宣传推介青阳,推动我县养老事业和康养产业全面发展。南京福康通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落户青阳,意向与我局开展医养结合,已编制青阳县福康通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建议书。引导福康通公司在青注册青阳县长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和人才输出业务。二是紧盯项目建设。聚焦中高端养老服务需求,编制总投资1.27亿元专项债项目--青阳县养老服务体系综合提升工程,成功争取专项债6200万元。总投资5600万元的一期工程青阳县九芙蓉养护院及附属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同时,积极编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青阳县健康养老高品质提升工程,争取专项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1.1亿元,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打造青阳民政园。三是聚焦改造提升。构建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三级中心网络,新建成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13个,覆盖率达89%。整合青阳义龙康复医院医疗养老服务中心、天华社区养老服务站、老年食堂等,建设蓉城镇天华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投入近128万元对314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指导支持杨田镇杨田村建设农村幸福院,推动养老机构专业服务向农村和家庭延伸,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需求。四是扩大助餐服务供给。推广“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做一点”的可持续老年助餐服务模式,推动老年食堂(助餐点)扩面提质增效,帮助用餐困难老年人人次达11万余次。五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稳步推进养老服务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开展“敬老月”系列敬老爱老活动,慰问10名百岁老人、40名特殊困难老年人,营造浓厚亲老孝老氛围。今年的养老服务工作,受到融媒体的高度关注,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展了系列报道。
3.做精做实基层社会事务“提质增效”。一是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优化路名牌设置,提升数字化功能,积极助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承办全市“乡村著名行动”现场会、民政部地名标识品牌建设等专题调研座谈会,我县经验与做法得到高度肯定,并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二是优化婚姻管理。持续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和“婚育一件事”线上线下落实办理,联合县妇联在“5·20”举办首届户外结婚集体颁证仪式。三是紧抓殡葬管理。城市公益性公墓正紧锣密鼓筹建中,完成林地、土地报批等手续,拟于11月份开工建设。建立健全由民政部门牵头,自然资源、林业、公安、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综合整治机制,采取实地排查、上门走访等方式,切实摸清违规殡葬设施底数,已摸排并整治硬化墓8座。四是规范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新成立登记社会团体69家,变更登记11家,后台注销1家。加强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领导,纳入省级非公党建系统平台社会组织67家,成立62个党支部。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信用建设,持续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对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进行清理整治,减免会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32万元,惠及企业65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4.做精做实自身能力建设“固本培元”。提高政治站位,聚焦党建引领,抓班子、带队伍、强业务,巩固提升“民本民政·贴心青阳”党建品牌,着力打造党建、业务“双一流”机关建设,倾力营造“团结、向上、求实、仁爱”的机关文化。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开展“萤火虫”学习活动,依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青年读书会等方式,推动理论和业务学习走深走实。聚焦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建设,创新开展特色宣传教育活动,高标准规划党建宣传阵地,持续提升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党纪学习教育为抓手,引导党员干部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落实政府过紧日子、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各项要求,健全完善机关管理、“三重一大”等制度,将从严治党的要求落细落实。认真抓好省委巡视青阳、县委巡察整改工作成效评估、养老服务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养老和殡葬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扎实做好县人大常委会评议县民政局工作,针对反馈问题立行立改,以整改的实际成效推进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邀进民政、共商民事”活动2次,认真办理县人大政协建议提案24件,均在规定时间内按质完成。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民政好事、实事做进群众心坎里。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024年,虽然我县民政事业取得了一定实绩,但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服务供给不足,基层民政工作力量薄弱,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充分,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民政要素保障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基本民生保障的一揽子兜底还有短板。三是民政综合监管效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2025年工作安排
1.持续推深做实党的建设工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建引领,落实从严要求,巩固提升“民本民政·贴心青阳”党建品牌应用成果,筑牢全县民政系统理想信念之基,以“党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严肃组织生活制度,探索创新主题党日、党员教育培训、党员志愿服务等有效形式,不断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同频共振。深入推进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意识形态工作,巩固人大评议民政工作成果。深化作风效能建设,持续推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升标准,拉高标杆,紧扣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窗口服务和依法行政,优化政务服务,持续整治提升,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持续完善低收入人口综合帮扶政策体系。落实保障标准年度调整确认工作,根据人均消费水平和上级要求适时调整低保、特困、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水平。深入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不断推进“慈善+救助”、社会救助“全程网办”、“物质+服务”、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全面完成特困档案电子化工作。推广实现微信人脸识别电子授权工作。巩固拓展民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全部纳入低保、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并根据上级要求适时开展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工作。
3.推进多层次多元化养老体系建设。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养老服务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综合施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扩大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利、可及的养老服务。进一步促进养老事业与医疗健康、文化康旅、智慧养老等养老产业深度融合,孵化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银发经济发展模式。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依托智能化手段和视频监控组网项目全流程加强养老服务智慧监管。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和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突出“城市-康养-田园”有机融合,因地制宜打造以九华山区域为中心的环山旅养康养基地,持续夯实我县康养产业发展。聚焦中高端养老服务需求,加强青阳县养老服务体系综合提升工程项目调度、监督指导,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围绕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谋划蓄积一批旅养康养项目,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夯实我县银发经济基础。
4.提高专项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水平。指导云冠山城市公墓、殡仪馆项目建设和运营。抓好公墓和殡仪馆管理服务,督促建投泰福公司成立运营维护专班,安排管理服务人员加强培训学习,切实提升公墓和殡仪馆管理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群众工作,开展婚育、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工作,坚决摒弃“高价彩礼”和“薄养厚葬”等不良风俗,倡导“现代文明简约婚礼”和“厚养薄葬”新风尚。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全力做好市先行示范区工作,大幅提升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协助泾县开展第五轮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围绕精康融合“长效机制建设年”建设目标,全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服务专业性、稳定性、可及性明显增强,社会舆论环境持续向好,社会歧视现象明显减少。全县100%的乡镇(街道)开展精康服务,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