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青阳县酉华镇人民政府 > 自然资源 >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 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索引号: 113418230032916080/202404-00138 组配分类: 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发布机构: 青阳县酉华镇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关于《酉华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情况的报告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4-04-01
废止日期:
关于《酉华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4-04-01 08:51 来源:青阳县酉华镇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背景依据、目的及编制过程

(一)背景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9〕32号)、《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发〔2022〕186号)、《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自然资规划函〔2023〕5号)等文件精神,按照省、市、县政府要求和省自然资源厅、市、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工作安排,我镇组织编制了《规划》。

(二)规划目的。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中的实施性规划,是对镇域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作出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对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的细化和落实,是落实镇级发展规划的空间保障,是编制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实施管制的重要依据。通过统筹落实三条控制线、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镇政府驻地布局、谋划重点建设项目等内容,强化规划对各类建设行为的指导约束作用。

(三)编制过程。2023年8月至9月,规划编制启动阶段。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召开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部署资料收集、问卷调查、现状调研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先后完成了酉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酉华镇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等规划前置专题研究报告。期间多次赴镇开展现场调研和对接工作。2023年9月至12月,《规划》草案编制阶段。依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于2023年11月底形成《规划》初步成果,并依据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乡镇政府要求,完成重点项目衔接和村庄规划对接工作,于2023年12月上旬形成《规划》草案。随后完成公众征求意见、乡镇政府征求意见及县直部门征求意见的程序。2024年2月,《规划》评审阶段。《规划》于2024年2月1日通过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召开的专家评审会,并结合专家所提意见建议,优化完善形成规划报审成果。

二、规划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年,基期年为2021年,远期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规划范围为酉华镇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其中镇政府驻地研究范围面积28.1公顷。

《规划》内容包含镇域和镇政府驻地两个层次。镇域是对全域全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侧重于底线管控和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的优化;镇政府驻地是对用地布局的细化,侧重于用地结构调整和功能的完善。

(一)镇域层面

1.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发展定位:华东地区的非金属材料基地,生态山水红色小镇。总体目标:围绕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形成安全、高效、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

2.国土空间总体格局。酉华镇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为“一主一副、一轴两区”。

“一主”:乡镇政府驻地为主核心;

“一副”:即石安工业园副中心;

“一轴”:沿X032县道镇域发展主轴线;

“五区”:包括工矿产业集聚区、城镇综合服务区、乡村旅游振兴区、农旅资源融合区和红色旅游发展区。

3.重要控制线。规划期内全镇耕地保有量不少于2.1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1.9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少于35.90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高于1.68平方公里,村庄建设边界不高于3.94平方公里。

4.规划分区。以国土空间的保护与保留、开发与利用两大管控属性为基础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将镇域范围内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8类规划分区。

5.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提高利用特色主导“五彩酉华”产业等资源优势,持续推进农业特色化,打造以黄精为主的药材种植和以绿色林下畜禽养殖基地为主的特色产业。积极探索绿色矿业高效增值发展的新模式,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推动非金属矿加工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把这一支柱产业做优做强。最终形成非金属产业基地组团、绿色生态旅游组团、现代农业发展组团、红色文化发展组团四大产业组团。

非金属产业基地组团:做强非金属矿深加工产业,实现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目标,建设面向全国的非金属矿深加工产业基地。

绿色生态旅游组团:结合中草药种植,发展中医药养生、养老、生态观光休闲业态,做好清源山等传统景区提档升级。

现代农业发展组团:进一步提高利用特色主导产业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精细化。做强茶叶、桑叶、金银花等特色农业,促进农特产品、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红色文化发展组团:依托宋冲村突出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通过顶层设计、品牌策划、宣传营销,重点培育发展红色教育、红军体验、红色研学、红色演出。

6.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规划预测至2025年镇域人口规模为0.8万人,至2035年,镇域人口规模为1.0万人。至2035年全镇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474.55公顷。镇域人均城镇用地控制在200平方米,全镇人均村庄用地较现状有所降低。

7.村庄分级分类。按照集聚提升、特色保护、融入城镇、搬迁撤并的思路,以行政村为单元,酉华镇全镇共划定1个城郊融合类村庄、6个集聚提升类村庄和1个特色保护类村庄。

8.加强生态修复。按照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要求,划分生态安全保障区、生态质量提升区和生态问题治理区三大生态修复重点分区,谋划形成“6+24” 项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项目。

9.历史文化保护。全镇共有1处国家级传统村落,宋冲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宾山革命纪念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包括石安古桥、檀公古塔、涌泉桥、新桥、西溪桥、花园厅堂屋、王狮铺桥、乌潭桥、郭朝胡墓、通济桥、朱金波烈士墓、西冲山山神庙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为酉华唱经锣鼓;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包括酉华板龙、豆干制作技术蚕丝被制作技艺和清源山庙会。

10.乡村风貌塑造。依据酉华镇自然山水资源禀赋,加强城镇建设和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围绕“一轴两带三片”建立城镇空间整体特色风貌,尊重村庄肌理格局特征,尽可能延续山、水、田、植被体系的连续有机形态,保持乡土特色。

一轴:沿X032主要交通轴;

两带:沿酉华河滨河生态景观带、沿宋冲河生态景观带;

三片:包括现代生活片区、生态景观片区和乡村田园片区。

11.完善规划传导。建立“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全镇共划分15个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其中城镇单元7个,乡村单元8个,分解落实、深化细化总体规划的目标、指标及各项管控要求,确保规划内容有效传导。

(二)镇政府驻地规划

1.镇政府驻地规划范围。综合考虑县级规划管理需要、城市发展方向、城镇开发边界等因素,以社区边界、行政村为基础,结合自然山水及重大基础设施,划定朝华村为镇政府驻地范围两处城镇开发边界,面积28.10公顷。

2.镇政府驻地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两轴一带多片”的镇政府驻地空间结构。

“两轴”:以X032为依托的南北向城镇主经济发展轴,同时以Y007作为镇区两大片区空间联系骨架与轴线,串联镇区东南部组团与西北部产业组团。

“一带”:以酉华河为依托的滨河景观带。结合镇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并将水环境有机融入镇区空间组织中来,提升镇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多片”:分别为产业集中区、现代服务区、示范生活区。

3.镇政府驻地道路网结构。打造高效便捷、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强化道路建设空间保障,酉华镇镇政府驻地构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交通体系。

主干路:规划以县道为镇区主要道路,串联镇区生活、产业两大功能组团,突出集镇门户形象。

次干路:规划次干路依托现状次干道路,形成次干道网络。

支路:以现状支路网为基础,依托地形构建尺度合理、分区差别化的支路网络。

道路横断面:乡政府驻地主、次干路机动车道采用一块板断面形式,根据不同道路的不同功能,采用适宜的断面组合。

静态交通规划:结合广场布局社会停车场,在镇政府驻地中部规划一处集中停车场。

4.镇政府驻地特色风貌塑造。完善镇区空间发展骨架,各组团内道路自成体系,组团之间通过快速通道进行联系,同时对镇区环境进行整治,加强组团内各片区环境的营造,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功能。以街头绿地为景观节点,组织集镇的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提高环境品质,塑造镇政府驻地现代服务的景观形象。

5.加强区域协调。系统推进与乔木乡、木镇镇等周边乡镇的整体融合、一体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空间布局、生态环保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先进的镁基新材料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三、规划主要作用

(一)实现“多规合一”。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形成一张蓝图,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二)统筹保护与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守三条控制线;提升开放联动水平,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强化集约节约,塑造品质城乡空间;强化安全发展,建立安全韧性的综合防灾体系;注重历史传承文化保护,彰显城乡特色风貌。

(三)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专题研究,通过专家论证、社会公示、民主决策,增强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四)强化可操作性。坚持长远发展与近期实施相结合,在保护好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依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采取“空间布局+列表清单”相结合的方式保障重大项目空间,提供要素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