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县新消费品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2024-02-02 11:02
来源:青阳县统计局 浏览次数:242
字体:[大 中 小]
2023年,全县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推动消费惠民政策落实落细,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全县消费品市场整体呈现持续恢复向好的态势。
一、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情况。202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0653.7万元,同比增长4.9%,增幅高于全市平均0.5个百分点,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96591万元,同比增长4.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44062.7万元,同比增长5.2%。其中,1-12月限上消费品零售额81369.9万元,同比增长3.5%,增幅高于全市3.5个百分点。
(二)四行业完成情况。2023年,全县批发业实现商品销售额711679.5万元,同比增长12.5%,增速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其中,1-12月限上批发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13927.6万元,同比下降11.1%。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783201.8万元,同比增长6.9%,增速高于全市1.1个百分点。其中,1-12月限上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62309万元,同比下降2.5%。住宿业实现营业额51916.5万元,同比增长26.8%,增速高于全市1.4个百分点。其中,1-12月限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 9588.8万元,同比增长37.7%。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67319.8万元,同比增长4.6%,增速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其中,1-12月限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0978.8万元,同比增长18.6%。
二、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
(一)商品零售仍占主导地位。2023年,全县商品零售66.2亿元,同比增长2.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78.7%;餐饮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12.7%,占比21.3%。
(二)乡村市场销售增速快于城镇市场。2023年,全县城镇消费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9.7亿元,同比增长4.7%。与城镇市场相比,乡村市场表现更为优秀,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4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快于城镇0.5个百分点。城镇、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59.1%、40.9%。城镇、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分别较去年同期提升7.0、6.8个百分点。
(三)多数商品销售有所改善,部分商品实现正增长。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增速看,1-12月,粮油、食品类商品销售下降10%,服装鞋帽、纺织类商品销售下降6.7%,日用品类销售增长6.3%,化妆品类商品销售增长8.8%。智能手机销售增长20%,中西药品类增长26%,家具类下降1.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1.8%,汽车类销售增长12%。
(四)新入库单位拉动有力。2023年全县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35户(其中企业12户,个体户23户),占全部限额以上商贸单位的30.2%。新增单位整体表现亮眼,为限上商贸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从零售看,35家新增限上贸单位完成零售额1.96亿元,同比增长17.9%,拉动全县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7个百分点。
三、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限额以上商贸单位数量少、规模小,拉动力不强。截止2023年12月底,全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单位116家,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达710家,仅占全市的16.3%。2023年,全县限额以上单位户均零售额为701.5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1702万元)低1000.5万元;全县限上商贸单位中零售额2千万元以上的仅有3家,仅占全县限上商贸单位的2.6%;零售额超1亿元的企业仅有1家。
(二)煤炭及矿产品批发行业持续低迷。2023年,受大宗商品订单减少、价格波动影响,全县批发业权重行业——煤炭、矿产品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延续下降态势,全县6家限上煤炭批发企业有4家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下降面达67%,6家煤炭批发企业全年累计商品销售额5.7亿元,占我县限上批发业销售额50%,8家限上矿产品批发企业有6家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下降面达75%。
(三)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当前纳限单位申报情况看,申报纳限单位20户,其中企业5户,已通过审批2户,3户正在审核中,个体户15户,均已通过。17户均为规模较小、成长性不强的单位。
四、下步打算:
(一)持续摸排新成立商贸单位。根据商贸专业纳限新政策,2023年10月以后新成立的商贸单位,在2024年6月之前达到纳限标准的,可以进行纳限。经信要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新成立商贸单位的摸排,力争2024年6月之前培育出一批达到纳限标准的新成立商贸单位,为我县限上商贸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好岁末年初消费旺季,鼓励商家开展各类促销活动,激活消费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主管部门牵头通过发行消费券、举办年货节等大型活动,有效刺激消费品市场发展。
(三)重视限下抽样工作。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和乡镇做好库外单位摸排、了解,更换出优质样本;另一方面部门联动做好限下抽样单位样本统计工作,打消调查对象顾虑,取得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