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池州市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高品质城乡建设的重要抓手,打好扶强扶优、项目大赛、名村培育、联盟发展、攻坚行动、绩效激励等“组合拳”,纵深推进“兴村”工程,有效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促进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夯实了乡村组织振兴的物质基础。
在探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丁桥镇踔厉奋发、奋楫争先。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发展,按照“村企合作、盘活资源、以强带弱”的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发力点、打好“组合拳”,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一、村企合作,启动发展“强引擎”。丁桥镇是青阳县的工业大镇,镇内安徽超威电源、安徽泫氏铸造等150多户企业,以G330国道为轴星罗棋布。如何依托工业基础优势,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安徽超威电源有限公司落户丁桥镇永平村,拥有员工1400多人,为提升企业职工生活配套保障能力,永平村抓住商机通过自筹和申报上级项目补助资金共70余万元,建设拥有14间门面房的集体商贸区。建成后的商贸区作为村集体固定资产,通过租赁形成稳定的物业型经济,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多元。
这一成功的尝试,使镇党委受到启发,紧接着按照精准联动、互惠共赢的原则,积极推动镇域内企业和村党组织结对合作。2021年,根据矿山企业管理要求,需对进出货车进行冲洗。镇党委积极对接县直相关单位,了解矿山运输车辆冲洗设备的技术要求,帮助矿山企业落户的天屏村申报扶优扶强村项目资金50万元,指导其购买相关设备,协调村企签订冲洗服务合同,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目前,丁桥镇共有村企合作项目15个,涉及企业15家,占企业总数的10%,平均每个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元。
二、盘活资源,按下发展“加速器”。丁桥镇地势北高南低,七星河穿境而过,以G330为界,西南面是圩区,东北面是丘陵山区,坐拥绿水青山。近年来,镇党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支持引导各村充分利用闲置资产,制定增收方案,培育申报各类项目20余个,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洛家潭村紧邻七星河,共有水面1550亩,其中村集体水面1170亩,过去因为水面零星分散、交通不便,多年来处于闲置状态。为发挥资源价值,镇党委将分散的水面进行整合改造,同时,争取项目资金3000万元对洛平圩圩堤进行加固,硬化圩区道路18.6公里,基础设施完善了,承包经营者纷至沓来。目前,村集体1170亩水面全部流转给大户养殖池州鳜鱼、加州鲈鱼,水面发包收入达21万元。
同样面临资源盘活问题的还有牛山村,考虑到牛山村是产粮大村,每年水稻产量30万斤以上,种粮大户对粮食烘干的需求很大。于是,镇党委指导村里盘活5亩闲置土地,建设年烘干3000吨的标准化粮食烘干厂,建成后发包给大户经营,目前不仅承接本村粮食烘干业务,还能满足周边镇村种粮大户粮食烘干需求,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
三、以强带弱,共享发展“快车道”。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收入不均衡是普遍问题。对此,镇党委推行“以强带弱”村村合作模式,引导村级抱团发展。
永平村和茗山村地理相邻、人文相近,但是村集体经济收入差距大,2022年永平村集体收入163.61万元,而茗山村仅有32万元。镇党委决定试点先行,按照“项目共建、收益分成”的原则,协调两村共同申报建设永平村公共服务区项目,新建大货车停车场和厂房,打造集停车、维修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集中区,通过房屋出租、物业管理等,建成后,预计两村每年各增收8万元以上。
在取得试点成功之后,镇党委进一步推广“强村带弱村”模式,推动“跨村联营”,引导独龙村和狮山村联合申报3000平方米旧厂房改造项目,建成后预计带动两村各增收10万元。在实施项目共建的同时,镇党委还搭建村级发展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乡村振兴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现场观摩、擂台比武等活动,让先进者分享经验,让后进者加压奋进,形成互帮互助、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预计2023年底,全镇10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0万元以上,实现建成集体经济强镇的目标。
因地制宜才能物尽其用、精准施策方能形成强大合力。近年来,丁桥镇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创新打法,多管齐下,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迈出了强村富民的坚实步伐。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