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落实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一揽子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全县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运行态势,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坚实支撑。但受市场需求走弱、成本压力加大,增长动能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县工业经济承压前行,亟需大力抓落实、保生产、强服务、增后劲,推动工业经济恢复向好。
一、稳中提质韧性强。
今年以来,青阳持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稳步,有效发挥了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
(一)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制造业发挥引领优势。前三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较1-8月份增长0.9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三季度,制造业产值增长13.9%,较上月提高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133.9%,拉动全县规上工业增长11.8个百分点,继续引领工业经济增长,采矿业下降6.3%,降幅较上月收窄1.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5%。
(二)主导行业支撑有力,股份制企业贡献突出。前三季度,在规模以上工业27个大类行业中,有14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为51.9%,其中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行业有8个。今年以来主导产业机电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呈现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2.5%,对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55.7%。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72.8%)、汽车制造业(52%)、通用设备制造业(21.8%)三大行业实现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全县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6.1%,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9.5%。
(三)工业用电增幅扩大,重点企业“压仓石”作用凸显。9月,全县工业用电量813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9.9%。1-9月份,全县工业用电量69241.3万千瓦时,与去年同期持平,增速较1-8月份加快2.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县产值前二十企业实现产值63.36亿元,实现增加值15.39亿元,增加值增长17.4%,占全县规上工业的比重达49.1%,对全县规上工业增长的增长贡献率达126.5%。
二、稳中有忧压力大
前三季度,全县工业生产逐步恢复,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工业经济局势向好,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工业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
(一)需求动能提振不足,传统行业增长乏力。受市场行情下行、需求不足订单减少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呈下降趋势。前三季度,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累计增加值分别下降23.2%、8.8%。9月当月,纺织业增加值下降30.7%,下拉全县当月增加值增速0.3个百分点,金属制品业增加值下降27.6%,下拉全县当月增加值增速1.7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7.8%,下拉全县当月增加值增速0.3个百分点。
(二)新增拉动效应不强,项目储备底子不厚。从新增企业看,2023年新入规的27家企业中仅安安新能源一家产值过亿元,3户企业产值达5000万元,其余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且主要集中在非矿开采、非矿制品业、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初级生产环节,企业层次低、产业链延伸度短。从单体项目投资额看,青阳投资超100亿元的单体制造业项目未破零;从2023年省重点建设产业发展项目看,青阳2023年省重点建设产业项目数较少。青阳投产入规企业体量小、在建大项目不多,难以对全县工业体量形成强有力拉动。
(三)企业规模偏小偏弱,部分乡镇增长乏力。9月当月,全县停产企业6家,下拉全县产值增速1.5个百分点;半停产企业16家,下拉全县产值增速4.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有14家累计产值不足千万,合计实现产值5165.6万元,下降82.8%,下拉全县产值增速2.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县12个乡镇、开发区中,增加值增速两极分化明显,增速极差为42个百分点,其中开发区、木镇镇、陵阳镇的增加值增速排名在前,分别增长24.7%、20.2%、17.1%,杜村、酉华、蓉城、庙前、杨田增加值增速为负。
三、全力以赴稳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等作出重要部署。下阶段,青阳要聚焦制造业立县不动摇,落实好稳增长各项政策举措,持之以恒推进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新建项目投产达效,全力促进青阳工业经济行稳致远。
(一)稳龙头,厚植工业发展优势。围绕宝镁四季度“出镁”“出矿”目标,统筹加力推进推进13个主附工程,以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为方向,推动非矿开采、非矿制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优化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品牌建设、产品结构和区域集聚,充分发挥各产业链、产业群发展潜力和实力。对全县近期增长乏力的非矿开采、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制造等重点行业,要进一步深入调研分析,强化跟踪调度和协调服务,坚持支撑产业作用不动摇。
(二)扩增量,蓄积工业发展动能。紧盯产业链关键环节,做强行业"头雁"企业。有效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进行供应链、产业群招商,纵向延长产业链,横向聚集产业群,实现上下游产业联动、产销对接,提高工业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为工业增长培育更多优质增量。认真梳理现有工业企业在建项目,优先保障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大企业,力争尽早投产达效、入库统计,有效发挥新建入库企业对地方工业经济增长的"杠杆"效应,形成拉动工业经济发展新增动能、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新生力量。
(三)强服务,优化工业发展生态。落实好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尤其是企业融资、创新支撑、清理拖欠账款、稳外贸稳外资等方面,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政策红利及时、足额传导至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尽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有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和线上线下市场推广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小微企业融入供应链,帮助企业拓宽销路、增产扩产。深入研究企业用地、用电、用气、用水、用工和物流等成本,根据行业属性和产业特征,切实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