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青阳县庙前镇人民政府 > 应急管理 > 应急预案
索引号: 1134182003291632G/202305-00012 组配分类: 应急预案
发布机构: 青阳县庙前镇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其他
名称: 关于印发《庙前镇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3-05-05
废止日期:
关于印发《庙前镇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5-05 11:09 来源:青阳县庙前镇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村、镇直各单位:

经镇政府同意,现将《庙前镇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庙前镇人民政府

2023426


庙前镇2023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安徽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规定,按照《池州市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青阳县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镇地质灾害现状和2023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报,制定本方案。

一、全镇地质灾害现状

 本方案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等类型。其时空分布与地质环境条件和气候环境关系极为密切。强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在空间上,我镇山区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危害严重;在时间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59 月主汛期。

 二、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三、重点防范区段和防范期

是全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之一,地质地貌种类复杂,山地及丘陵地区切坡建房、修路形成的高陡边坡等现象依然存在,随着社会经济建设步伐加快,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并存,潜在威胁依然存在,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结合我地质环境特征,根据《青阳县2023年地质灾害汛前调查》《青阳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推断2023年我县地质灾害趋势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通过2-3月汛前调查,全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处,其中市级隐患点2处,县级隐患点1处。各镇直相关部门要注意收集气象预报信息,重点做好以下区域、地段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汛期(5—9月)及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一)重点防范区域。

1)三义村、华阳村、玉屏村、星星村等村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口集中,在强降雨、不合理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2S219省道、庙杜公路等县乡公路沿线,包括公路建设形成的高陡边坡和不稳定斜坡,以及边坡稳定性较差的山区公路,尤其是新建乡村公路沿线,工程建设强度大、边坡较陡、风化残坡积层较厚的山区料坡。

3)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我镇2023 年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8处,其中市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2(华阳村章村组乔觉禅林处泥石流、庙前镇三义村毕涝组斜坡崩塌),县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庙前镇玉屏村团结组龙才长户滑坡

4)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5-9月份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重点防范期。集中强降雨或长时间连续阴雨时段及其过后2-3天内是重点防范时段。台风活动等其它极端异常天气时期,属动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时完善应急预案。

汛前各村要根据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现状以及降雨、洪水等趋势预报,认真开展辖区内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全面清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切坡建房和高陡边坡等危险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发育状况和威胁对象等情况,及时落实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严格相关防范措施,并在重要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边界设置明显的永久性警示标志。及时编制并发布以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分布、危害预测、重点防范期、人员避险转移路线、防灾减灾措施、应急措施及监测预防责任人为主要内容的《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二)及时更新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立健全镇、村、组、点防灾网络。积极做好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群测群防网络的核实和补充工作,责任人员发生变化的,及时进行调整;对新发现的隐患点要及时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以一定方式向社会公布,确保防灾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各村应根据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及应急抢险队伍,备足应急抢险物资,适时组织开展重点地质灾害点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应急反应及救灾能力。

(三)突出重点隐患区域防治。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干部群众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避险能力。认真实施汛前巡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制度,把工作重点放在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将受灾害威胁的群众列为重点搬迁对象,结合皖南避灾搬迁工程进行搬迁。搬迁避让是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最行之有效的治本之策。

(四)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汛前将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抢撤方案”制定完成,确保地质灾害防灾工作“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到户,逐点落实监测人和监测责任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实现“两卡”和“预案”的全覆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本辖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在滑坡、泥石流易发区段设立警示标志牌,禁止受威胁对象进入危险区,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四、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庙前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庙前中心所镇规划办镇水利交通站镇安监站镇农委等部门要按照分类负责、分工协作的原则做好防灾工作。各要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明确防灾职责,细化工作任务,把防灾责任落实到人、防灾任务分解到位,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时、高效、有序进行。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玩忽职守,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大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充分利用汛前时机,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地质灾害征兆识别、监测巡查、临灾预警和应急防范、有效避险等宣传培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要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疏散演练和防灾工作专项培训。有关及防灾责任单位要相应组织开展疏散演练和专项培训,着力提高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员的地质灾害“四应知”(应知辖区隐患点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险情灾情报告程序和应急处置办法,应知隐患点监测时间和次数)和“四应会”(应会识别地灾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充分做好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了解、掌握并通报相关气象信息,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及时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通知给有关、部门和灾害点群测群防责任人。各和有关部门要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的区域和地段,及时划定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在危险区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各根据《庙前镇涉险群众群测群防责任人网络表格》制定的方案,合理安排灾民安置地点灾、险情发生时,事发地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实地灾情,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依据各自职责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及时转移受灾害威胁的居民,情况紧急时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值班值守和监测、巡查等防治工作。镇直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汛期地质灾害24小时值班制度,遇到恶劣天气和灾情险情,各村主要负责同志要坐指挥,相关责任人要坚守岗位,加强防灾工作调度和督查,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镇直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地质灾害监测巡查工作,指导并督促村、组责任人和监测人按规定要求进行监测巡查,做到汛期至少每2天监测巡查一次,非汛期时间每5天监测巡查一次,降雨期间至少每天监测巡查一次,遇到恶劣天气和异常情况要加密监测巡查频次,认真做好监测数据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应对处理并紧急上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于镇规划办)(值班电话:0566-55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