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聚焦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以培育质量效果提升为关键,以选育用一体化培育为路径,引进培植与就地培养并重,培训与教育并举,培训与服务衔接,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
二、起草过程
根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农科函〔2022〕426号)、《池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池农函〔2022〕93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三、目标任务
为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需的高素质农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2022年,我县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30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50人、专业生产型100人、技能服务型150人。
四、实施重点
(一)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围绕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和油料生产,开展增产提质、防灾减损和重大病虫害防治等全生产周期技术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开展九华黄精、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管理培训,提升种植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聚焦水产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大力培养现代渔民。
(二)聚焦关键环节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强良种识别、选购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农民科学用种。加大农民耕地保护知识培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能力。大力开展金融担保知识培训,加大对高素质农民的金融扶持力度。普及绿色种养、科学施肥用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减排固碳、生物育种与生物安全等专业知识,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和两个“三品一标”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农业全产业链质量效益。开展农民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开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实用技术和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等相关课程。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所在县培养产业发展带头人。
(三)服务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大力普及三农政策,推动乡村振兴进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法律法规、村庄建设管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等培训,培养一批乡村建设、乡村规划和乡村治理人才。遴选有意愿的农民,开展调解仲裁、电商营销、数字农业、环境卫生、文旅体育、农村改厕等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人才。以院校毕业生、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在乡群体为重点开展创业培训,帮助补齐农业农村知识短板,培养一批创业创新人才。倡导学法用法,培养一批乡村法律明白人。
(四)支持农民提升受教育水平。推进农民短期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贯通,依托职业院校、农广校探索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育与中职教育衔接班。支持高素质农民参加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积极争取评价费用补贴政策。
(五)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抵制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提升农民精神面貌,弘扬勤劳节俭、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强农业转基因知识科普宣传,鼓励高素质农民参与科普活动。引导鼓励女农民和青年农民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因地制宜举办高素质女农民和青年农民专题培训班。
(六)实施五大专项行动。聚焦夏粮丰收、大豆油料扩种、耕地保护、职业能力提升等领域,重点组织实施以下专项行动。一是稳夏粮丰收专项培训行动。在小麦主产区,紧扣农时、分段实施,开展冬小麦田间管理专项技术培训,指导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落实田管措施,抓好防灾减灾,确保夏粮丰收。用好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 APP)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覆盖面。二是耕地保护专项培训行动。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还田等综合措施开展技术培训,促进耕地地力提升。三是机械强农专项培训行动。面向农机服务组织带头人开展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提升农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面向专业农机手开展农机装备使用维修和机收减损技能培训,提高作业水平,减少机收损失。四是重点区域产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持续做好脱贫村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支持开展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五是职业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行动。继续开展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培训“暖心行动”,帮助退捕渔民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产就业。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有机衔接,开展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00人次。
五、实施内容
(一)遴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年满16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返乡入乡创业创新者、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服务等人员。
(二)优选培育机构。县农业农村水利局依法依规遴选确定培育机构,并与培育机构签订培育合同,合同应明确培育目标任务、任务完成期限、培育质量要求、跟踪指导服务要求、绩效目标等。
(三)丰富培训内容。参照农业农村部科教司《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要求,结合实际,紧扣需求,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科学组合教学模块、设计培训课程。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养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三类。综合素养课包括思想政治、农业通识、“三农政策”、涉农法规、文化素养等课程,必须包括 2022 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农业农村部1号文件和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相关内容;要将将农民教育培训与基层党建有机结合,广泛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党章党规和党的基本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专业技能课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绿色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营销、农业经营管理、乡村治理、社会化服务等课程。能力拓展课由培育机构根据培育对象和培育目标自行设计课程。
(四)创新培育方式。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小班制、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育方式。经营管理型人员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28学时(16天)、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48学时(6天)。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分时段培训。积极采用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培育。培育结束后,由培育机构对学员进行考核,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五)严格培育管理。强化培育政策宣传,开展农民培育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培育对象信息库,遴选审核培育对象。培育机构在县农业农村水利局的指导下,依据本方案及《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块要求》,制定培育计划及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课程、学时、形式、师资、教材、基地等内容,明确教学组织、学员管理、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要求。培育计划和教学计划报经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审核批复后实施。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 班主任制度、第一堂课制度(行政主管部门有关人员上第一课)、 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培训台账制度、满意度评价制度(信息管理系统评价)。抓好培训班日常管理和服务,特别是做好安全管理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建立健全培训档案,按要求将相关信息录入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信息化管理。培育结束后,及时对培育机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验收。
(六)强化延伸服务。充分调动和集成各种政策、资源和要素,在金融保险、信贷担保、产业扶持、示范创建等方面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高素质农民倾斜。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或师资跟踪指导服务学员机制。积极搭建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支持高素质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展览展示、发展论坛、技术技能比赛、创业创新创意大赛、涉农公益活动等。依托青年创业组织,强化对青年农民的扶持交流。
解读人:青阳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 敏
解读时间:2022.9.15
政策解读咨询电话:502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