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青阳县应急管理局 > 政策解读
索引号: 11341823MB1522695H/202206-00092 组配分类: 政策解读
发布机构: 青阳县应急管理局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名称: 县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解读青阳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2-06-30
废止日期:
县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解读青阳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
发布时间:2022-06-30 18:30 来源:青阳县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青阳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

解读

 

一、起草背景和依据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部署,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有效防范和应对重特大灾害挑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根据《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池州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池州市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青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文件制定本规划。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市、县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各环节、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提升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水平,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青阳建设新征程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着力做好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救援、生活救助、恢复重建等工作,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二)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减灾。深刻认识我县自然灾害形势,科学实施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加强重点防治工程建设。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工作协同,有效防范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三)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分级负责,地方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并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四)坚持科技赋能、精准应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构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新体系,努力实现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精准、抢险救援高效、恢复重建有序。

(五)坚持依法管理、社会共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标准体系,不断提升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强化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六)坚持区分灾种,分片治理。针对我县平原、丘陵、山区、圩区、库区等不同区域自然灾害特点,进一步探求发生规律和致灾机理,研究制定更加贴合地域特点的政策措施,推动全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协同推进,统筹发展。

四、规划目标

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制度更加完善。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其中,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80%,灾害影响区域内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到95%。关键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更加健全,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灾害综合救助水平显著提高。

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力量参与水平显著提高,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县应对自然灾害差异化、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力争创建1个消防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力争创建全国或全省综合减灾示范县,确保创建成功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以上,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以上。全县每个乡镇、社区均有不少于1名灾害信息员,多灾易灾镇、村设置A、B岗。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计划培训持证救护员350人,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受益群众不低于0.7万人次。防灾减灾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与长三角、毗邻地区防灾减灾交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显著。

五、重点内容

(一)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

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预案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灾害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不断健全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不断健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区域减灾交流合作机制。

(二)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

有效提升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效提升灾害工程防御能力,有效提升应急抢险救援救灾能力,有效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有效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效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实施本规划作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重要任务,县减灾救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党委、政府要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和本行业的防灾减灾规划或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和阶段目标,明确责任主体,加强与年度计划的衔接。

二是强化部门协同。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要加强统筹协调,优化整合资源,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规划实施协同配合机制,统筹规划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宣传引导,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完善政府投入、分级分类负责的防灾减灾救灾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持续保障投入力度。统筹合理安排防灾减灾救灾管理所需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示范创建、队伍建设等资金。完善财政、金融等政策,鼓励和动员社会化资金投入,推动规划相关任务和工程项目落实落地。

四是强化考核评估。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要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管理和监测评估,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县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编写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进展情况报告,切实保障规划成效。建立奖惩机制,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的,依纪依法追究当事方的责任;对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按照相关规定给予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