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青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社会救助 > 医疗救助 > 政策法规文件
索引号: 11341823MB1578533H/202207-00042 组配分类: 政策法规文件
发布机构: 青阳县医疗保障局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 公民 / 通知
名称: 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若干举措的通知 文号: 池政办〔2022〕6号
成文日期: 2022-07-13 发布日期: 2022-07-15
废止日期:
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若干举措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7-15 16:21 来源:青阳县医疗保障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县、区人民政府,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九华山风景区、开发 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池州市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 助制度若干举措》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 年 7 月 13 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池州市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 和救助制度若干举措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 救助制度的意见》( 国办发〔2021〕42 号 ) 、《安徽省人民政府 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若干 举措的通知》(皖政办〔2022〕6 号) 精神,建立健全防范和化 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 救助(以下简称三重制度) 综合保障,实事求是确定困难群众医 疗保障待遇标准,防范因病致贫返贫,促进共同富裕,结合我市 实际,制定如下举措。

一、科学确定救助对象范围

(一) 分类确定救助对象。医疗救助适用于医疗费用负担较 重的困难职工和城乡居民,包括民政部门认定的特困人员、低保 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 (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 市医疗保障局,各县区政府,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乡村振兴部 门认定的返贫致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脱贫不稳定和纳入 相关部门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人口) ,  (牵头单位:市乡 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医疗保障局,各县区政府, 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以及虽不符合特困人员、低保对象或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条件,但因高额医疗费用支出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 现严重困难的大病患者(以下简称因病致贫重病患者) 等。  (牵 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医疗保障局,各县区政府,九 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由认定部门根据职责按上述救助对象类别给予相应救助。 (牵头 单位:各县区政府,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二) 明确因病致贫认定条件。将《池州市低收入人口认定 及救助暂行办法》规定的支出型困难家庭中,因病导致刚性支出 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出现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年度户籍所在 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家庭人均年收入在扣减认定的因病刚 性支出后低于户籍所在地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时家庭财产状 况符合相关规定的人员,纳入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管理。具体认定 条件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医疗保障、乡村振兴等相关部门确定。(牵 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医疗保障局、市乡村振兴局, 各县区政府,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三) 及时监测识别困难群众。分类健全因病致贫和因病返 贫双预警机制,对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支付后个人年度医疗 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的低保边缘家庭成员、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 参照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左右设定监测标准;对 稳定脱贫人口、普通参保人员等,参照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设定监测标准。医保部门及时将达到监测标准的人员信息推送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符合条件的纳入医疗救助或其它社会 救助范围。  (牵头单位:市医疗保障局;配合单位: 市民政局、 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政府,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二、发挥医疗保险主体保障功能

(四) 规范分类参保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保 财政补助政策,对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给予分类 资助。特困人员给予全额资助,低保对象给予90%定额资助,返 贫致贫人口在过渡期内给予80%定额资助,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在 过渡期内给予50%定额资助。 困难群众具有多重特殊身份属性的 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享受参保资助,不得重复资助。已参加城乡 居民基本医保,进入保障年度后新认定为救助对象的不再追补资 助。 (牵头单位:市医疗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政府,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五) 促进三重制度互补衔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用人单 位及其职工和城乡居民依法依规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按规定享有 三重制度保障权益。坚持基本医保主体保障功能,对所有参保人 员实施公平普惠保障。增强大病保险补充保障功能,在全面落实 普惠待遇政策基础上,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实行倾斜支付, 较普通参保人员起付标准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 5 个百分点、 取消封顶线。按照“先保险后救助”原则, 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支付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的救助对象,由困难身份认定地医保部门按规定实施医疗救助。 (牵头单位:市医疗保障 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政府,九华山 风景区管委会)

三、完善分类救助托底保障作用

(六) 明确救助费用保障范围。救助费用主要覆盖救助对象 一个年度内,在参保地定点医疗机构或按规定转诊异地就医发生 的住院费用及慢性病、特殊病门诊费用,未按规定转诊的救助对 象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原则上不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医疗救助基金 支付的药品、医用耗材、诊疗项目,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支付 范围有效衔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起付标准以下的政策范围内 个人自付费用按规定纳入救助保障。妥善解决救助对象政策范围 内基本医疗需求,除国家和省另有明确规定外,各地不得自行制 定或用变通的方法擅自扩大医疗救助费用保障范围。(牵头单位:市医疗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政府,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七) 合理确定基本救助水平。按救助对象家庭困难情况, 分类设定年度救助起付标准(以下简称起付标准) 、救助比例。 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医疗救助不设起付标准,返贫致贫人口起付 标准为1500 元(上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5%左右) , 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和低保边缘家庭成员为起付标准3000 元(全省 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 ) , 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起付标准为10000 元(全省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30% ) 确定, 由市 医疗保障部门会同市财政等部门根据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动态调 整。特困人员救助比例为90%,低保对象救助比例为 75%;在起付标准以上,返贫致贫人口救助比例为70%,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和 低保边缘家庭成员救助比例为60%, 因病致贫重病患者救助比例 为50%。加强门诊慢性病、特殊病救助保障,门诊和住院救助共 用年度救助限额,年度救助限额为5 万元。  (牵头单位:市医疗保障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 区政府,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八) 统筹完善倾斜救助措施。对规范转诊且在省域内就医 的救助对象,经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后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超过 10000 元以上的部分,给予倾斜救助,救助比例为50%,年度救助 限额为5 万元。  (牵头单位:市医疗保障局;配合单位: 各县区 政府,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通过明确诊疗方案、规范诊疗等措 施降低医疗成本,合理控制困难群众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 各县区政府,九华山风 景区管委会)

(九) 畅通依申请救助渠道。全面建立依申请救助机制,按 照户申请、村(社区) 评议、乡镇(街道) 审核、县级医保与民 政、乡村振兴等部门联合确定的程序,对因病致贫重病患者在身 份认定前当年内个人自付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相应救助。年度内动态新增加的救助对象在身份认定前当年内个人自付的合规医疗 费用可依申请追溯给予相应救助。因个人原因未参加基本医保的 原则上不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牵头单位:各县区政府,九华山 风景区管委会)

四、拓宽社会综合救助渠道

(十) 发展壮大慈善救助。推动建立社区(村)慈善基金, 鼓励将大病救助作为协议重要内容,探索实施人人参与、互助共 济的大病慈善救助模式。鼓励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困难群 众医疗需求为导向,优先设立医疗费用高、社会影响大、诊疗路 径明确的大病救助项目和困难家庭符合规定的异地就医交通等补 贴项目,发挥补充救助和补缺救助作用。建立社会救助信息与本 地慈善资源双向推送工作机制,促进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建 设和平台间慈善资源共享,规范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平台信息发 布,推行阳光救助。支持医疗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 发展,探索制定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丰富救助服务内容, 提升服务品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探索建 立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整合医疗保障、社会救助、慈善帮扶和 商业保险等资源,实施综合保障。建立慈善参与激励机制,落实 相应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 (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医疗保障局、市税务局、池州银保监分局,各县区政府, 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十一) 鼓励医疗互助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扩大职工医疗 互助覆盖面。 (牵头单位:市总工会;配合单位:各县区政府, 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规范互联网平台互助,加强风险管控,引 导医疗互助健康发展。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满足基本医疗保 障以外的保障需求。引导商业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健康保险产品 供给,将更多医保目录外合理医疗费用科学纳入健康保险保障范 围,提高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障水平。各地可根据实际,开展 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在产品定价、赔 付条件、保障范围等方面对困难群众适当倾斜,逐步实现与基本 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  (牵头单位:池州 银保监分局;配合单位:市医疗保障局,各县区政府,九华山风 景区管委会)

五、规范三重保障服务管理

(十二)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救助对象信息动态管  理机制,各地民政部门、乡村振兴部门认定的救助对象,统一交  由民政部门完成重合身份核查、分类标识确认后,及时向医保部  门推送,医保部门根据救助对象身份分类落实资助参保、医疗救  助待遇。细化医疗救助服务事项清单和经办管理服务规程,依托  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对已认定为特困人员、低保对象、 返贫致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和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的,实行 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业务“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动员基层干部,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做好政策宣传和救助申请委托代办等,及时主动帮助困难群众。 依托乡镇(街道) 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做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申 请受理、分办转办及结果反馈,确保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能 及时得到医疗救助。 (牵头单位:市医疗保障局、市民政局、市 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各县区政府,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十三) 加强医疗服务管理。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引导救助 对象首先到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规范转诊,促进合理就医。 按照安全有效、经济适宜、救助基本的原则,引导医疗救助对象 和定点医疗机构优先选择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药品、医用耗 材和诊疗项目,严控不合理费用支出。经基层首诊转诊的特困人 员、低保对象、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在市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 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全面免除其住院押金。 (牵头单位:市 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医疗保障局,各县区政府,九华山风 景区管委会)

(十四) 严格救助基金监管。加强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基金 运行分析,强化基金风险预警管控。加强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强 化定点医疗机构费用管控主体责任。加强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基 金监管,大力查处定点医药机构违规违法行为,保持打击欺诈骗 保高压态势,确保基金安全高效、合理使用。 (牵头单位:市医 疗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六、强化组织保障

(十五)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 同、社会参与的重特大疾病保障工作机制,将困难群众重特大疾 病医疗保障政策落实情况作为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指标,纳入 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目标管理绩效评价和医疗救助工作绩效评价, 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制度更可持续,群众得到实 惠。

(十六) 加强投入保障。落实医疗救助投入保障责任,合理 安排医疗救助财政投入规模。拓宽筹资渠道,动员社会力量,通 过慈善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医疗救助统筹层次与 基本医保统筹层次相协调,提高救助资金使用效率。加强预算执 行监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十七) 加强服务引导。根据医疗保障公共服务需求,加强 医疗保障经办队伍建设,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办服务,推动 医疗救助经办服务下沉,提升信息化和经办服务水平。加强政策 宣传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妥善处理风险隐患。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察委,

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池州军分区。

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 年月 7 日 13 印发



如果内容不能正常显示:请安装pdf软件 [在线安装], 或下载本PDF文档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