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市公路总里程944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60公里,一级公路达200公里、二级公路达726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达4730公里,铁路里程196公里,其中高铁里程57公里。全市航道总里程397公里,泊位82个(5000吨级27个),设计通过能力(散货及件杂货)8711万吨,九华山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52.45万人次。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网络为骨架,运输场站、港口码头等为节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网络为骨架,运输场站、港口码头等为节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池州区位优势转化为了发展优势,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规划编制背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推进实施交通强国和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着力点,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对“十四五”期间我市公路、水运、民航发展进全面部署。
二、规划编制思路
按照十九大明确提出的建设“交通强国”、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省,打造“四上安徽”的发展战略,结合我市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紧紧围绕“2363”战略,科学系统谋划全市交通运输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坚持五个基本原则。一是服务全局,支撑战略;二是服务人民,提质增效;三是一体衔接,融合发展;四是生态优先,安全可靠;五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共包含五个章节,分别是发展基础、形势与要求、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发展重点、保障措施。
(一)发展战略
重点实施“2363”战略,其中,紧扣2个主题:一体化、高质量;建设3张网络:快速网、干线网、基础网;实施6大重点:发展格局突破创新、运输服务优质高效、智慧交通创新应用、绿色交通持续发展、安全保障可靠有力、行业治理一体推进;完成约300亿元投资(不含铁路)。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5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立体互联,综合运输服务便捷高效,科技与信息化智能先进,资源利用集约节约,安全应急保障有力,行业治理规范高效。初步构建“池州123出行交通圈”(市到县、池州-合肥及周边市1小时通勤,南京、杭州、上海、武汉、南昌等周边省会都市圈2小时通达,长三角、中部地区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交通强国试点任务高质量完成,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到2035年,基础设施向强通道、强网络转型,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高水平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形成“池州123出行交通圈”,建成“轨道上的池州”,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实现县城全覆盖;“三纵两横五联”高速公路网络全面建成,高水平国省干线网络布局完善,全面支撑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三优池州”。
2、具体目标
①供给能力更加充分。基本建成“三纵两横五联”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60公里,对外联通主骨架基本建成,实现四县(区)高效互通;基本实现到相邻市、市到市、市到所辖县一级公路联通,一级公路总里程达到350公里;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池黄高铁建成通车,形成“T型”高速铁路网,池州市基本实现与相邻市、周边省份中心城市高铁通达。实现长江支流航道等级化,高等级航道里程达210公里。初步建成完善的港口物流和集散运输体系。货物设计通过能力超过1.4亿吨,集装箱港口设计通过能力超过12万TEU。完成九华山机场改扩建。与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及省会都市圈中心城市快捷直联。
②运输服务更加优质。优化综合客运站布局,进一步提升城乡客运均等化水平,城市公共交通、城际客运与个性化、定制化客运服务有效衔接;运输结构持续优化,现代化多式联运与城乡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建立;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全域化、网络化旅游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
③绿色发展更加和谐。积极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运输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符合生态功能保障底线要求。
④智慧创新更加活跃。打造交通运输综合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程度显著增强。
⑤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交通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交通运输应急救援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⑥治理水平更加高效。交通运输法治部门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行业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完备,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发展重点
1、构建立体互联的交通设施网络
统筹各种交通方式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多层次网络布局,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立体互联,增强系统弹性,持续推进区域交通一体联动,提出四项重点建设任务。
⑴构建多向立体的运输通道
结合区域内各种交通方式构成及分布情况,依托高铁、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长江航道等,打造“两纵两横”(纵一:合肥-池州-福州、纵二:商丘-池州(东至)-景德镇、横一:南京-池州-武汉、横二:上海-池州(石台)-南昌)综合运输通道。
⑵构建发达高效的快速网
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过江通道为重点,打造多向立体、快速联通的高品质快速网,不断提升池州区位优势和综合枢纽作用,实现与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快联快通。
------共建轨道上的池州
加快构建高速铁路网,重点建成池黄高铁,开工建设合池城际、池州长江公铁大桥,推进池九城际、池宣城际等项目前期工作,构建池州对外联络主通道。完善港区集疏运网络建设,提升铁路货运的综合竞争优势,为多式联运提供设施保障,建成香隅化工园铁路专用线项目,力争开工建设石台非金属矿铁路专用线、江口港区铁路专用线项目。
-------建设畅通高效的高速公路网
加快高速公路贯通加密、扩容改造和服务提升,重点建成G0321德上高速池州至祁门段,推进建设S40宁国至枞阳高速池州段、S36宣城至东至高速池州段,力争G50沪渝高速池州段“四改八”项目落地,谋划S32东至至蕲春(东流长江公路大桥及接线)、S27东至至鄱阳等高速公路项目启动前期研究,不断提高覆盖率、通达性,发挥高速公路规模效益,提升高速公路服务能力。
-------推进过江通道建设
重点推进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安庆海口长江公路大桥、望江长江公铁大桥建设,有效提升高速公路过江能力。
------打造区域航空枢纽
建成九华山机场改扩建项目。推进航站区开工建设,加强九华山机场集疏运体系建设,优化航班网络布局,实现旅客、货邮吞吐量筑底反弹的态势,有效促进旅游业发展。
⑶构建完善顺畅的干线网
以普速铁路、普通国省道、干线航道为重点,打造高运行效率、强服务能力的干线网。
------建设互联互通干线公路网
到2025年,续建一级公路4条88.48公里,新开工建设一级公路16条247.78公里,“十四五”末,全市一级公路总里程达到530公里。
------建设高效互联的水运网
完成秋浦河、青通河航道整治,推进九华河、尧渡河航道前期研究,逐步实现长江支流航道等级;建设乌沙港区公用码头工程、江口港区四期工程,逐步完善港口物流和集散运输体系,港口吞吐量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⑷构建广泛便捷的基础网
以农村公路、通用航空为重点,打造深度通达、普惠城乡的基础网。
------建设覆盖全面农村公路网
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实现相邻乡镇间有三级以上公路连接;推进县、乡、村道路全面提质升级,实现县乡道升级改造计划约500公里,建制村通双车道约300公里。
------完善通用航空服务网络
统筹推进通用机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开工建设青阳通用机场、石台通用机场,完善通用机场体系,增设和完善通用航空设施,兼顾通用航空服务和保障。
2、打造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
“十四五”期,以一体高效的枢纽体系为支撑,以构建高品质的客运服务体系和经济高效的货运物流体系为重点,不断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构筑一体高效的枢纽体系。推进池黄高铁九华山站建设工作,谋划合池城际池州东站,建设九华山柯村客运枢纽、东至县城南汽车站等,重点实施石台县仙寓山旅游客运站等客运场站项目。完善县市级客运枢纽的配套设施建设、功能改善和整合提升,整合港口资源,建立高效综合物流枢纽,形成枢纽场站体系。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公转水、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完善航空服务网络,构建池州特色通用航空服务网络、绿色出行为理念的城市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城乡出行服务体系,建成安徽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到2025年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车出行比例达到50%以上,新增公交线路10条,公交线路增至31条,全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全域达5A。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客车通达率达100%。实现客运服务全覆盖,中心镇100%建成候车亭。构建经济高效的货运物流体系。深化运输结构调整,推动货运物流“降本增效”,推动专业物流创新发展,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冷链物流新模式,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推广城乡“交通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交通+”“三站合一”和“多点合一”模式,在具备条件的乡镇建设3种以上功能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努力实现建制村快递物流网点100%覆盖。构建高效畅联的邮政快递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智慧快递物流园区建设,标准化末端网点建设,加快末端基础网络建设,强化县乡村网络服务体系,深化农产品产销运合作;深度提升寄递服务品质,优化邮政寄递“一站式办理”服务。
3、推动智慧交通建设
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手段,加快打造智能交通系统,夯实集约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协调推动交通行业云建设和行业专网的迁移融合、建设统一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推动区域交通运输信息网的建设和行业数据的共享,探索跨区域“一网通办”、行政执法协同以及环境联防联控共治协作;完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打造智慧交通信息指挥系统;四是推动行业信息化服务全面提质,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行业的应用,推进出行信息服务便捷快速。
4、推进绿色交通建设
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集约高效、节能环保、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体系。强化绿色理念引领,抓好各种运输方式一体规划,执行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护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实现交通绿色发展。构建绿色出行体系,打造以“公共交通+慢行”等绿色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显著提高居民出行中的绿色交通方式占比;推广绿色运输装备,强化交通服务设施配套加强现有运输车船节能减排研究,实现“十四五”期新增营运车船中清洁能源车船占比超过90%。
推进低碳发展模式,逐步全面推进生态友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路建设内涵升级,打造绿色公路品质工程,促进公路交通建设转型升级;加强污染防护治理,协同打造长三角区域道路货运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注重生态保护修复,规避不良环境影响,建立并完善环境风险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机制。
5、强化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深化平安交通建设,从“人、车(船)、路、企、管”五大要素
入手,推动行业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加快老旧车船的更新步伐,海事监管、航海保障和救助打捞船舶及基地建设。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基本形成反应快速、保障有力的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开展“两客一危”车辆、“四类重点”船舶和城市公交的日常检查和巡查,强化运输生产动态监测和联网联控。推行“四不两直”暗查暗访和第三方辅助检查。强化危险货物道路、水路运输以及港口运营安全生产共享信息。到2025年,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时间不超过1小时,水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45分钟。
6、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整合行业管理职能,有序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现交通发展空间资源的有效预控;完善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我市公路水运工程从业单位和人员信用评价工作,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覆盖全路网超限超载治理监管网络,完善信用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与周边市县建立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增强行业社会治理,落实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加强交通文化建设,提升交通运输“软实力”,打造池州交通运输文化新名片;提升养护管理水平,“十四五”期,每年实现约20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改善国省干线通行条件。推动农村公路养护的规范化、标准化、日常化,及时修复灾损、病害公路及其设施,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提升港航管养质态水平。
7、创建交通发展新格局
①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施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提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一体化建设水平,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发展,打造长三角西向门户节点城市。开工建设S40宁国至枞阳高速池州段,推动沪渝高速池州段扩容改造,强化与长三角的互联互通。
开展交通互联专项行动,努力实现与沪苏浙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鼓励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与沪苏浙开展进行跨港口、跨区域的合作,提升水运通江达海水平,积极落实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
②推进交通统筹融合发展
着力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河),推动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建设、安庆海口长江公路大桥建设。打造以机场、高铁站为核心的立体化布局、一体化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加强多式联运枢纽规划建设,完善港口、空港、陆港等枢纽港站集疏运铁路、公路及联运换装设施,强化重点港区疏港铁路、干线铁路、码头堆场的衔接,有效解决货运“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合池城际池州东站、九华山机场等新、改建的铁路、航空枢纽统筹考虑邮政快递分拨中心(功能区)布局,提高邮政快递集散分拨效率。
实施已通车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增设工程,重点针对G50沪渝高速、G35济广高速等早期建设的高速公路增设一般互通立交,着力提升高速公路互通及周边路网的快速集散能力。
③打造交旅融合试点标杆
构建皖南地区“快进”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依托宁安高铁,加快实施池黄高铁、合池城际,加快建设G0321德上高速池州至祁门段、S40宁国至枞阳高速池州段、S36宣东高速青阳经石台至东至段,与G3京台高速、G35济广高速、G50沪渝高速共同组成“三纵二横一连”的高速公路旅游交通网,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养护工区增设旅游服务功能。推进九华山机场、合池城际池州东站等交通枢纽拓展旅游客运功能建设。
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慢游”交通网络。围绕“以九华山为龙头、多板块协同”旅游格局,加快推进S358青阳至红石、S219青阳蛤蟆岭至石台六都、G236东至省界段和G530石台至查桥(石台段)、S473石台源头至东至花园等旅游风景道建设,基本实现4A级景区二级以上公路通达。优化乡村旅游公路,推进乡镇到4A级景区有三级以上公路连接。结合青阳、石台通用机场构建池州特色通用航空服务网络,加快实施秋浦河航道整治工程,完善池州旅游码头功能,鼓励开通至景区景点的旅游客运专线、乡村旅游直通车。加快打造具有皖南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力争1-2年,实现一种及以上“快进”交通方式通达4A级景区,3-5年,交旅融合总体水平明显提升,“慢游”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④加大服务对外开放力度
积极引进沪苏浙知名船代、货代等公司、知名航空公司、旅游公司,深化池州港与上海港、南京港的深度合作、联动发展;推进池州九华山机场改扩建。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多层次合作渠道。鼓励交通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运输市场合作,打造国内一流的交通企业。
(四)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领导、注重规划引领、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实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