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青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共文化体育 >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索引号: 11341823MB1629388X/202103-00055 组配分类: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发布机构: 青阳县文化和旅游局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 公民
名称: 青阳腔博物馆 | 聆听青阳腔的古韵新声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1-03-30
废止日期:
青阳腔博物馆 | 聆听青阳腔的古韵新声
发布时间:2021-03-30 15:52 来源:青阳县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青阳腔博物馆坐落于青阳县芙蓉湖东边的青阳县文化中心,馆舍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阳腔对外宣传展示的主要场所。


1
青阳腔的由来






青阳腔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宋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萌生的南戏,后来形成号称"四大声腔"之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过,很快与青阳丰富的民歌、目连戏等民间艺术融合,约至元代形成青阳腔。

青阳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青阳腔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青阳腔博物馆简介






青阳腔环幕投影,运用声画投影,全面地展示了青阳腔的历史由来及传承脉络。这是青阳腔流布图,青阳腔由皖南延伸到闽、粤、湘、赣、鄂、蜀、晋、鲁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

墙面上展示的青阳腔脸谱,由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漆夹苎技艺制作而成,遇水不化,遇酸不腐,遇火不燃,而且看似厚重,实则非常轻便,是制作脸谱工艺品的上上之选。墙上的38个脸谱刻画的是青阳腔传统剧目中的戏曲人物形象。

青阳腔博物馆还有青阳腔曲谱,展示了当时青阳腔曲谱的记录方法。县文化工作者采取口述笔录、听唱记谱,整理出青阳腔文字资料约60万字,音像资料15小时。县文化部门建立了青阳腔数据库,将目前记录在册的青阳腔剧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永久保存。





3
青阳腔教唱室





青阳腔教唱室面积约100平方米,用于青阳腔“名师带徒”及青阳腔传承人教唱使用。青阳腔小剧场占地340平方米,内设160张座位,用于青阳腔常态化展演和排练。

青阳腔博物馆展出青阳腔研究成果、老艺人们从事演出遗留下来的乐器道具,还有从民间征集到的有关青阳腔物件等。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青阳腔博物馆建设工作,利用这一平台,更好地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的传承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