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交融的青阳县丁桥镇茗山村鸟瞰图(资料图)
“自从有了村史馆,前来村里旅游、研学的人络绎不绝。”
“以前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现在家乡有产业了,在家务工,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
……
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青阳县丁桥镇茗山村村民如数家珍。近年来,茗山村立足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文旅”金字招牌,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茗山村位于青阳县丁桥镇西北部,三面环山,毗邻铜陵。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青铜南工委所在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发生过茗山游击战、柯冲伏击战、牛山袭击战等著名战斗,一次次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茗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小英介绍。
近年来,茗山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相继修缮、新建了茗山革命根据地旧址、革命根据地纪念广场,铭记革命先烈英勇战斗的丰功伟绩。
为进一步将红色文化保护好、传承好,2023年,茗山村投资120万元打造了红色茗山村史馆。村史馆占地面积32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集党史学习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党风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实物和空间导览的形式,生动展示了茗山村的党史村史、家风、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建馆前,我们挨家挨户拜访年长的村民,耐心整理他们关于青铜南工委的记忆,精心收集相关文献和照片。同时,我们还多次向市县两级党史办申请提供珍贵史料,经过无数次的收集整理和修改完善,才有了今天的村史馆。”施小英介绍,自去年7月开馆以来,村史馆已接待7000余人次参观,既传承革命传统文化,又助力村集体增收,还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让村民有更直接的获得感、幸福感,茗山村因地制宜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村呈现“山青、河清、路净”的崭新面貌。该村突出“红色基调”,实施“微改造、精提升”行动,重点打造健身步道、休憩景观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拓宽村内公路,惠及全村11个村民组350余户村民。“我们村环境变化太大了,原先堆放垃圾的地方都变成了小花园,大家的幸福感越来越强。现在每到节假日,村里到处都是游客。”村民吴有弟感叹道。
2021年,来自马鞍山的一家公司看中了茗山村的生态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投资建设民宿项目。项目一期通过将废弃的绿皮火车车厢改造成客房和餐吧,吸引游客前来打卡观光。“在绿皮火车里住宿,一抬头就能看见窗外的星星,真的非常浪漫。”来自江苏镇江的游客唐建梅告诉记者,她现在每年都要和家人来这间民宿住上几天,这里山好水好,远离城市的喧嚣,全身心都能得到放松。
“我们成立青阳水云间民宿公司,总投资4000万元,分三期建设,将茗山的红色文化、生态特征、风土人情融入其中,打造特色鲜明的民宿形态和康养旅游的绝佳场所。”民宿负责人徐磊告诉记者,目前,一期“知青故里”民宿已经投入运营,每年接待游客2000人次以上,公司年营业额达到300余万元。二期、三期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环境美了,产业兴了,最终受益的是当地老百姓。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或自己开办农家乐,或选择在民宿务工,或通过销售特色农产品,实现稳定增收。“我们相信随着红色旅游发展形势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施小英说。
茗山村山场资源丰富,盛产毛竹与茶叶,尤其是当地特产——茗山野茶。冲泡后,汤色清亮,香气浓郁持久,吸引不少外地客商慕名而来,竞相收购。
记者在茗山村茶叶产业基地看到,农户们正忙着对茶树进行冬季管护,以提升来年春茶的品质和产量。“以前,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找到适合的产业。经过多年的摸索,如今野茶种植技术趋于成熟,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0亩,收益较为稳定。”施小英介绍,为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该村还通过“党建+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成立茶叶合作社,统一生产、管理、运营,每年增加收入约1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500余人次。
如今,走在风景如画的茗山村,不仅可以聆听催人奋进的革命故事,感受红色文化魅力;还可以品味野茶独特的韵味,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我们将持续挖掘红色资源,做好‘红绿融合’文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实现红色文化更红、村庄景观更美、绿色产业更旺。”施小英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