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823MB15693385/202503-00002 | 组配分类: | 政策文件 |
发布机构: | 青阳县教育体育局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公民 |
名称: | 《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 | 文号: | 无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 2025-03-10 |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 “双减”中做好科学教 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更加重视激发 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更加聚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 育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加关注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远大 志向,以扎实举措和实际成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 一体改革,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
二、主要工作
(一)教育行政部门 1. 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 (1)根据教学需要配齐配足小学科学教师,确保科学教师具 有科学类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 1 名具 有理工类背景的硕士学位科学教师。 (2)配齐初中、高中科学及相关学科 (物理、化学、生物 学、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教师。 (3)优化科学类课程教师管理制度,完善评价体系,保障在 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 师享受同等待遇,制定促进专业成长的激励性政策,切实激发广 大教师的积极性。 (4)探索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师共享中心,多元拓展师资共享 渠道,鼓励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进行支教。 2. 配强科学副校长 (1)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青少年宫、博物 馆、科技企业等力量,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 1 名科学副校长,鼓 励并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学家、理工科 — 3 —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 (2)明确科学副校长工作职责,用好资源和专业优势,探索 通过开展科普讲座、结对科学类课程教师、参与建设科学类课 程、指导学生项目等务实举措,发挥引领作用。 (3)搭建科学副校长培训交流平台,探索建立工作评价和档 案管理制度,用好评价结果。 3. 做好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培训 (1)推动高水平师范大学开设科学教育专业,优化师范类院 校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鼓励通过提高跨专业学习 和实践教学比例,培养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在公费师范生项目中 提高科学教育学生培养比例,支持综合性大学培养科学类课程 教师。 (2)将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培育纳入省市教师培训和 “国培 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等 力量,系统规划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重点提升 科学素养和跨学科教学、实验设计与操作、活动设计与实施等教 学实践能力。 (3)对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科学副校长等,按照群体特 点和发展目标进行分类,建立多类型、多样态的研修共同体,加 强与教研部门联动,推动新任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在交 互式团队架构中学习和实践。 4. 探索建设区域科学教育中心 — 4 —(1)推动区域科学教育中心建设,整合区域内科学教育资 源,充分发挥科学教研员作用,开发高质量的科学课程资源,支 持中心在课后、节假日向中小学生开放,引导学生进项目、进实 验室参与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 (2)依托专家力量,选择特定领域、特色主题,小切口、深 挖掘、成体系,强化实验和实践探究,打造一批好课程、好活 动、好项目、好课题,为学校开展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和科学活 动提供支持,探索形成 “启蒙教育—兴趣引导—探究实践—创新 研究”等进阶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 加强科学教育资源对接转化 (1)开展研究资源建设,协调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自然科 学基金委等科学教育相关部门力量,充分发挥教科研等部门作 用,开展科学教育理论研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激励机 制,鼓励并支持中小学教师针对科学教育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探 索建设科研项目成果与科学教育实践的对接试点机制,推动科研 资源在基础教育领域顺利转化。 (2)开展社会资源建设,全面统筹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 科技场馆、自然场域、科技企业等,为学生构建多类型科学教育 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区域内学校定期开展校外科学探究实践 活动。 (3)开展实践资源建设,探索在区域内中小学建设科学教育 实践基地,为高校科学教育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提供实 — 5 —践平台。 6. 实施科学素养调查 (1)结合区域实际,积极探索动态开展学生科学素养调查。 不断提升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评价工具的有效性,调查工作既要 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情况和动态趋势,也要关注影响科学素 养发展的相关因素。 (2)加强调查结果运用,将其作为区域科学教育政策制定和 学校科学教育工作改进的重要依据。 7. 将实验等探究实践纳入评价体系 (1)将学生平时实验操作和参加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表现纳 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2)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条件的地区,探 索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纳入理化生等实验操作。 (3)实验操作任务的设计,要侧重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操 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机融入对实验原理理解、探究方案设计、 科学论证、结论构建等方面的评价。 (4)将数字技术等智能化手段引入实验操作考试,提高实验 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8. 数字化赋能科学教育 (1)指导学校创新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科学 教学,加强科学教学优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有效供给,组织 教师利用平台 “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等资源开展课前备课、课中 — 6 —教学和课后教研,探索基于平台的点播教学、直播教学、自主学 习等方式。 (2)利用智能装备为科学教学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借助自 适应学习引擎实现学习路径的个性化定制与学习资源的适配推 送。探索虚拟仿真和计算机建模等科学教学新模式,开拓生成式 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科学教学中应用的新场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 提升教学评价的精准化水平。
(二)学校 1. 在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中强化科学教育 (1)深入学习贯彻国家政策精神,将科学教育纳入学校教学 改革重点任务,根据办学目标和工作基础,分析资源条件,因校 制宜制定科学类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 (2)课程实施方案要明确科学教育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学 段衔接、教师发展、资源建设、条件保障、校内外统筹、评价改 革等方面内容。 2. 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协同育人 (1)结合学校和所在地区特点,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应 用地方课程、系统设计校本课程,聚焦思维发展、科学探究、工 程实践、科技人文等主题,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体育相融 合,形成跨学科学习项目,支持学生每学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 鼓励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强化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2)探索校际课程共建共享机制,形成 “一校一特色”“一 — 7 —地多特色”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利用模式。 3. 提高科学类课后服务比例 (1)提升科学教育在课后服务中的比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 知识经验、思维水平、兴趣特点,进阶式、一体化开展科学类课 后服务。通过开展自然观测、科学探究、工程实践、创客活动、 项目研究等,提升科学类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2)依托校内外科学教育师资,加强对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 小组的专业指导,支持有兴趣的学生长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和项 目专题研究。 (3)打造 “公益+市场”课后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社会资源 购买和管理机制,将经实践检验和有关部门认可评定的,由科技 场馆、青少年宫和校外机构等开发的精品资源纳入课后服务,完 善校外资源供给方 “白名单”制度。 4. 加强校园科学文化建设 (1)系统挖掘校内及周边河流、池塘、农田、树林等自然资 源,通过标牌设置、标本展示、科普海报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校 园科学文化,将上述资源优势和文化元素同步融入特色化课程资 源建设。 (2)提高科学类图书比例,遴选适应不同年龄、覆盖不同学 科、反映时代特征的科普图书。组织学生开展日常科学阅读和写 作,通过科幻画、科普海报、科学小课堂、科普科幻作文等科学 创作形式,促进学生 “读科学”“写科学”“谈科学”。 — 8 —(3)利用校园橱窗、宣传栏等,讲好科学家故事、展示国家 科技成就。邀请科学家、工程师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讲述奋 斗历程、展示科研成果、分享科研心得,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 活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科学实践的具体情境中。 5. 紧扣探究实践强化实验教学 (1)加强科学教育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根据实验室建设与 教学装备配置标准,构建科学实验室、探究实验室、综合实验 室、数字实验室等实验教学空间,完善设施设备和耗材供给,制 定科学实验与科创实践项目清单,提升实验教学空间建设水平。 (2)依据 《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 (2023 年版)》,分学 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开全必做实验,增加选做实 验,提高开放性、探究性实验比例,注重对学生问题提出、实验 设计、动手操作、思维发展等能力的考查。 (3)在做好实体类实验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 拟现实等新技术开展实验教学。 6. 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评价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核心素养,探索制定评价 指标 (量表),科学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业表现,帮助学生自我诊 断和自主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等多方 积极参与,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学生科学素养。 (3)评价方法多样化。将单项评价与整体评价、定量评价与 — 9 —定性评价、纸笔评价与实作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 结合,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改进科学试题的内容设计,丰富试题类型,优化试题结 构,融入真实情境,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试题 比例,重点评价学生利用知识、方法,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 题的能力。 7. 统筹校内外优质科学教育资源 (1)建立 “1+N”结对制度。就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 技场馆和科技企业等机构,建立校内外常态联动机制,推动校外 观摩体验、科学探究、工程实践、专题研究、价值引领等科学教 育资源与校内科学教育供需匹配、深度对接,支撑校内课程教 学、促进活动拓展、服务教研培训。 (2)高中学校可联合高校设立共享科学实验室、科研基地 等,为学生提供参与课题研究和实验活动的平台。
(三)科学类课程教师
1. 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
(1)依据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建立具体学习内容与核
心素养表现之间的关联,设计可评可测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2)强化基于真实情境的学段教学内容设计,小学阶段重在
激发兴趣和奠定认知基础,初中阶段重在开展实践学习和跨学科
素养培育,高中阶段重在培养综合探究能力。
(3)教学活动坚持素养导向,推动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接受
— 10 —与质疑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重点培育学生实践能力、思
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责任。
2. 聚焦综合实践改进课堂教学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聚焦反映学科思想、体现学科本质
的结构化概念、规律和原理,组织教学内容。
(2)整
三、组织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中小学科学教育管理部门和职责, 建立健全工作长效机制,统筹安排经费,支持科学教育中心建 — 11 —设、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条件设施保障等,把 中小学科学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督促做好科学教育国家课程 落实、科学类课程教师配备、实验教学装备配置等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