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专题 > 政策性法规文件
索引号: 113418230032911816/202310-00025 组配分类: 政策性法规文件
发布机构: 青阳县民政局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名称: 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 文号: 皖民社救字〔2023〕44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3-10-12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

阅读次数: 来源:安徽省民政厅 发布时间:2023-10-12 08:46
【字体大小:

各市、县(市、区)民政局: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兜牢民生底线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畅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根据《民政部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及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救助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构建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推进融合发展,形成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协调配合、资源统筹、优势互补、融合高效的新格局,合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工作

       (一)建立完善衔接工作机制。各级民政部门要坚持以政府救助为主体,充分发挥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作用,积极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在政策、对象、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加快形成协同合作、资源统筹、相互补充、各有侧重的协调工作机制。要及时与慈善组织沟通会商,健全与慈善组织会商研判、应急处置、信息报送等工作制度,分析衔接工作形势、协调解决困难问题、促进救助需求与公益慈善力量精准对接,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差异性救助需求。

       (二)搭建慈善帮扶资源供需对接平台。各地民政部门要依托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原社工站)、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以下简称“两站”)等民政基层服务力量,充分发挥其在发现救助需求、链接慈善资源、促进供需对接中的积极作用,梳理建立本地区社会救助需求和慈善帮扶资源信息台账;市县民政部门负责收集、汇总、整理本级慈善帮扶资源供给信息,定期提供给基层“两站”,并指导其从供给台账中寻找、匹配合适的帮扶资源,及时主动做好资源对接,提升慈善帮扶成效。市级民政部门牵头建立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实现民政部门与慈善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促进慈善帮扶资源合理配置,为公益慈善力量实施精准高效帮扶提供有力支撑。

       (三)推动实现遇困信息互通共享。对暂不符合政府救助条件或政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群众,各地民政部门可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介入,积极帮助链接公益慈善资源,在征得困难群众同意的前提下,向相关慈善组织提供有关信息,争取慈善帮扶。对于民政部门转介的对象,慈善组织可以简化程序,根据其困难情形、困难程度等,及时予以帮扶。慈善组织、“两站”工作人员发现可能符合政府救助条件但未获得相应救助的困难群众,可及时告知当地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协助提出救助申请。

       (四)创新探索参与救助途径方法。各地民政部门要动员引导慈善组织依据章程、业务范围和自身专长优势,针对困难群众实际需求设立慈善项目,不断提高慈善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村(社区)广泛成立“救急难”互助社,链接包括社区基金、幸福家园、社区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源,探索建立平台共建、项目共施、资源共享的社会力量参与急难救助的良好格局。鼓励省级慈善组织对困难群众多、公益慈善力量薄弱的皖北地区、大别山区,特别是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开展点对点的慈善帮扶。积极创新慈善帮扶方式,聚焦低收入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在加大物质帮扶力度的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型社会救助,鼓励向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社会救助专项服务,支持引导专业社会组织有针对性地提供访视照料、心理慰藉、康复训练、能力提升等服务,协助做好帮扶需求供给台账建立、帮扶资源精准高效匹配、帮扶资源协助申请,提高慈善帮扶效益,提升社会救助的温度。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所需经费从已有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或社会救助专项经费中列支,原则上不超过本地统筹安排的社会救助资金总额的1%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各地可依托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设立社会救助专项基金,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注重发挥慈善联合会、慈善会等行业性、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培育慈善项目、协调慈善资源、引导慈善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倡导慈善组织创新工作方式,有序开展帮扶活动。每年95“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期间,各地民政部门要鼓励支持慈善组织围绕社会救助主题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慈善帮扶活动,打造一批面向困难群众的特色慈善活动和品牌项目。引导慈善组织积极参与重大活动或者重要节假日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作为推动社会救助和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作用,加强与红十字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在建立专项基金、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工作保障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引导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设立社会救助专项基金、慈善冠名基金等。

       (二)加强监督管理。民政部门要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对慈善组织等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慈善帮扶能力。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严格落实经办干部和村(社区)干部近亲属申请享受低保备案制度,严防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等违规违纪问题发生。慈善组织要自觉接受审计监督和主管部门的日常监管,按照规定公开救助帮扶类慈善项目有关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三)加大激励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公益创投、补贴奖励、提供场所、减免费用等多种方式,支持慈善组织的启动成立和初期运行。慈善组织开展的救助帮扶类慈善项目,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对在社会救助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的慈善组织等公益慈善力量以及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慈善项目,通过慈善表彰激励、社会救助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等方式给予激励褒扬,并对相关慈善组织在等级评估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支持。

       (四)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和诚信友爱、互帮互助的公益慈善理念,营造浓厚慈善社会氛围,总结推广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合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鼓励引导公益慈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省民政厅将开展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选树一批社会救助领域的优秀慈善组织、品牌慈善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及时向民政部推荐报送我省优秀典型案例。

                                                                                                                                                                        安徽省民政厅  

                                                                                                                                                                                                      2023101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